回覆列表
  • 1 # 貓頭鷹視野

    “圍爐”是中國東南沿海的一種民間傳統習俗,主要分佈於福建、臺灣以及廣東潮梅等地,同時浙南地區部分城鎮也有保留其傳統習俗。

    “圍爐”是漢族歲時風俗,也是族人齊聚一堂食酒攀談的一種春節儀式,一家人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吃閤家團圓飯,就叫圍爐。而吃過圍爐飯後,晚輩不得先行離桌,意為團團圓圓;飯菜也必須有剩,且不能倒掉,意為年年有餘;等到全家人都吃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或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過去都是必須在飯桌上發,當然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古老傳統習俗也在發生改變。

    除夕圍爐其實就是一家人團聚,這個全中國基本上是一樣的,邊吃團圓飯,邊取暖聊天,而今大部份就是以吃火鍋的形式,邊吃火鍋邊聊天,增加些節日的氛圍,過年用來“圍爐”的佳餚,除了有傳統“古早”味年食之外,也少不了各種帶有吉祥之意的菜品,為新春佳節增添喜氣,紅紅火火 熱熱鬧鬧的寓意。在潮汕地區,代代傳承著這樣一句老話“過日子,勿忘時年八節”。 ”潮汕地區“歲時節日”的各種活動,世代沿襲相傳,蔚然為俗。或紀念,或寓意,或祈福,富有民俗蘊義。在外的潮汕人也會在年節時候回家與親人團聚。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有紅龜粿、殼桃粿、菜頭粿(蘿蔔糕)、共同糕(土豆粿)、甜粿、鼠殼粿、米粿、蝦棗等等~廣東潮汕和福建民間對春節,又統稱為“過年”、“做歲”、“二九暝”、“三十暝晡”、“圍爐、圍壺”等~福州有句老話:“好囝不賺卅暝晡(意思是:好孩子不賺大年三十晚上的錢)”。在外經商、打工的福州人,除夕前一定會回家過年吃頓團圓飯,“人不齊不開飯”,在老福州人的眼裡,過年的高潮就體現在年夜飯上。福州人對年夜飯十分重視,年夜飯上,一冷盤、二白灼、三熱炒、四點心、五熱湯…一道都不能少。過年不吃“蒜”和“海蠣”。因為在福州話裡“蒜”和“海蠣”的發音與“孫”和“弟”一樣,為避免爺爺奶奶吃“孫”,哥哥吃“弟”,所以蒜和海蠣在老福州年夜飯中不可以單獨上桌。在閩南地區吃年夜飯也是以火鍋為主,全家團圓,紅紅火火。火鍋的湯主要有三種,高湯、辣湯和淡湯;食材主要是海鮮,魚、蝦、貝殼等;“山貨”為輔,比如木耳、香菇、金針菇等;加上“田貨”,即青菜。火鍋裡的很多食材,充滿吉祥、富足、有餘之意。

    豆腐——即多福,豐裕富足。

    蘿蔔——閩南話叫“菜頭”,諧音“彩頭”。

    丸子——團團圓圓。

    長年菜——韭菜、菠菜、芥菜等葉子長的菜,意指“平安長壽”,血蚶殼曾為古代錢幣,吃血蚶寓意來年發財,金銀滿室。吃剩的蚶殼洗淨後,要放到床底下,寓意“存錢”。 年糕與“年高”諧音,寓有年年高升、生活水平等各方面年年提高之意;主要由糯米、芋頭製成,加紅糖為黑紅色,加白糖為白色,通常切片煎熟食用,也可裹上蛋液、玉米粉、番薯粉煎食。事實上“圍爐”習俗,就是這幾個地區的傳統習俗,也是古老漢族文化的一種傳承,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保留了許多漢族文化傳統以及古漢語,大家不妨過年去體驗一下,最後提前預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心想事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賈家的缺口加大了,只能犧牲林黛玉,招納薛寶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