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T聊教育
-
2 # 天叔的田園生活
一說愛就搞成了溺愛,一說管教就能扯出來虐待兒童,這是兩種極端。
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和社會性是必須的,才能讓孩子以後更好的適應和融入社會,生活中正常、自然的管教和約束,讓孩子明白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
孩子不同,存在的問題全都不同,所以並沒有什麼具體的標準,更沒有什麼好不好,對不對,比如有些孩子可能訓斥一頓都很有用,而有些可能是要打打屁股才行,只能家長自行把握。只要不極端的,應該都屬於正常範圍,標準上無須太過糾結和嚴苛。
孩子沒有想象的那麼脆弱,更不要動不動扯到童年陰影那些,現代社會整體上較為普遍問題反而是是太講究科學,太過精細,不夠粗放。甚至接觸過的問題孩子裡大多都是欠收拾,缺少應有的管教和約束。
-
3 # 王一一
這個問題有兩個層面:一是不關心,二是不約束。因此,可以分開從兩個層面來分析。
首先,不關心孩子會不會更好?所謂關心則亂,家長過多的關心會發展為溺愛,使孩子失去生活的主動性,或者會成為孩子的一種負擔。但不關心,孩子就像風雨中飄飛的蓬草,失去了方向,也沒有歸宿感,沒有安全感。因此,適時的、適度的關心,可以帶給孩子心靈安全的同時,也給孩子營造寬鬆的成長環境,使孩子的個性更開朗,更健康。
教學中,有兩個孩子,成績都是不理想的。其中一個孩子個性開朗,生活習慣良好,遇事樂觀,有主見,老師和同學都很喜歡。而第二個孩子,遇事膽小,缺乏主見,而又常常叛逆搗亂。九年級分流時,兩個孩子都想去職校就讀。第一個孩子提出後,父母關心重視,尊重孩子的意願,幫她分析、考察學校。最後達成一致意見:不分流。孩子高高興興。第二個孩子提出分流想法後,其父母就一句:讀書都讀不來,技校更讀不來。在現在的學校混完就好了。孩子滿心不高興,在課堂更肆無忌憚了。
其次,不約束孩子會不會更好?生活中的誘惑無處不在,大人尚且難以抵擋,更何況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手機、電腦、遊戲、戀愛、喝酒、抽菸、打牌……能夠瘋狂的瀟灑的,誰不想呢?孩子這所以稱之為孩子,就是還缺乏判斷是非好壞的能力,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引導和教育。這引導和教育,也就是約束。
孩子不寫作業,你不約束,那麼,他自然不會再寫,學習可想而知。上文中的第二個孩子就是這樣,回家從不帶作業,告知家長,家長說不知道。讀了三年中學,家長竟然不知道孩子不帶作業回家!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成長。只有不斷提高教育方法,改善教育藝術,才是對孩子最好的。
父母不給兒子女兒準備彩禮嫁妝,或者說成年之後就不再太多過問,父母的生活質量會不會提高?孩子的想法和行動會不會更有效?
我對於做父母的心情現在還不能體會,但是作為兒女,我現在的生活很枯燥,很想做自己喜歡的事,但是又不想讓父母這些年的辛苦和期待白費,不得不在大學裡無聊地生活,我大概能想到自己的後半生,畢業後找個工作平平淡淡生活,然後像我的父母一樣給孩子準備從小到大的一切資源,或許我的孩子以後也是這樣。
如果我沒良心,毫不關心父母的感受,或者說父母對我的付出比現在少得多,那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放開去闖,或許不會成功,但那種生活是多麼精彩。
爸媽,你們為什麼要對我這麼好?你們現在就是我的軟肋,我不敢拿你們的晚年生活去賭。
回覆列表
現在因為管教過度而導致孩子跳樓,自殺的案件越來越多,一件件觸目驚心。家長都直言如果早知道這樣,他哪怕是爛泥我也養著他。挫折教育和鼓勵教育的問題也進入大眾視線。
教育心理學上講頓悟,就是說不能盲目的鼓勵誇獎孩子,也不能嚴厲的否定,給孩子挖坑,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很多次的頓悟,突然明白一些知識或道理,這些頓悟就塑造了孩子的三觀。那麼頓悟怎麼營造或控制呢,心理學上講頓悟不受人為的創造,但是我們要培養孩子思考的習慣,和樂觀積極的心態。
天塌下來有父母挺你,你得意上天了有父母拉著你,不嬌縱,不氣餒,這是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