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趣評
-
2 # 青山講歷史
明朝雖然擁有世界第一的遠航實力,但他完全沒有打算成為海洋強國,這也涉及到農耕文明跟海洋文明的區別。
為什麼說沒有這個打算?
明朝建立水師的初衷是為了沿海地區的穩定。大明水師的前身是巢湖水師,在元末就已經存在了,後來朱元璋建國,才發展成為一支真正的海防力量。
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倭寇和張士誠餘黨勾結在沿海一帶作亂,朱元璋便調動大明水師前去鎮壓。
大明水師肩負朝貢貿易任務自朱元璋即位起,明朝就實行海禁,但海禁並不意味著完全封閉,不與對外交流。而是大明水師肩負朝貢貿易任務。像著名的鄭和下西洋就是最好的例子。
《鄭和碑記》記載:“及臨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蠻寇之侵掠者,剿滅之。”可見大明水師之威武。
歷史上大明水師從未吃過一場敗仗,在古代世界史上算是無敵的存在。
大明水師雖然無敵,說到底只是維持穩定與朝貢的工具。
成為海洋強國需要什麼?
對外殖民擴張。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問,明朝有通過海軍實行對外擴張的想法嗎?
答案是沒有。
一來,明朝當時的疆域夠大了,自己的疆域都管不過來,哪還有心思去征服別人。
其次,蒙古邊患一直存在,抽出兵力去實行擴張著實沒必要,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比什麼都重要。
當然,這兩點是表面原因,深層的原因涉及到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的差別。
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的最大差別就是有沒有開拓精神。具體講,就是農耕文明內卷化更嚴重。
中國古代歷史有個規律,叫一治一亂,亂世隔著盛世,如此迴圈。其問題的根源就出在土地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土地兼併。
土地兼併就是內卷化的表現,權貴欺壓地主,地主欺壓富農,富農欺壓貧農,久而久之,矛盾不可調和,暴發起義。
農耕文明裡大多數人就是圍繞土地與別人鬥,有見識的會去經商。可惜封建王朝推行重農抑商,加上海禁政策,徹底把商品經濟發展這條路堵死了,海外擴張也缺乏基礎條件。
海洋文明不同,他們內卷化程度不高,主要是因為海洋文明的土地束縛小。而且,當他們出現矛盾時,是把矛盾轉接到外部,也就是通過發展商品經濟,促進航海技術的發展,帶動科技水平的提升,以實現高效率的殖民擴張,最終成為海洋強國。
所以說,明朝作為農耕文明,皇帝只在乎統治是否穩定,骨子裡就沒有對外擴張的想法,只是不斷地處理內部環境問題,成為海洋強國自然是無稽之談。
我是青山,感謝閱讀。
-
3 # 黎顧百年
什麼是海洋強國?要有一個概念才可以,明朝初期遠洋航行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去稱霸世界,側重點只是在於宣揚大明國威,這裡就有另外一種意思。
明朝自認為是天朝上國,認為除了明朝之外的所有國家,都屬於蠻夷之國。明朝要向這些蠻夷之國家宣揚明朝的文化,明朝的歷史,明朝的地大物博等等。
明朝是漢族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而此時儒家文化已深入人心,和的思想正是這個國家統治者的思想。而這種和是統治者站在高位向下俯瞰的一種和,是一種不平等的和。
但僅僅是這種和的思想只是幾代皇帝之間所能達成的共識,當出現一位對這個和的思想不認同的皇帝時,那麼這種宣揚國威的做法就會被認為是浪費國家資源,認為海外蠻夷不足以教化,那麼這個時候遠洋航行就不會再有意義,所戰勝他的就是這種頑固的思想,也正是這種思想讓遠洋航行化作了泡影。
失去了財力支援的遠洋航行,也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失去了動力也就相當於失去了方向,沒有了方向就會一步步的封閉自己。
時間久了就會變得自大,特別是當一些統治者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的時候,認為自己就是天下無敵,認為自己統治的國家就是天下無敵。
一個無比自大的人,怎麼可能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句話呢?
明朝後期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雖然說是為了防止倭寇侵犯沿海百姓,但是作為一個強國,只懂得防守而不主動的出擊,不懂得變通,這就是一個國家自大的結果。
明朝過後沒想到了清朝還是那樣,閉關鎖國延續了那麼多年,直到清朝滅亡還在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這麼自大的國家怎麼可能成為海洋強國呢?
-
4 # 青史雜論
明朝水師,作為當時世界上一個BUG級的海上力量,在大明立國近300年來幾乎可以說是鮮有敗績。甚至直至明朝末年都可將荷蘭、葡萄牙的遠征艦隊一舉擊潰。而鄭和寶船更是當時世界上噸位最大,配置最先的戰艦之一。
遺憾的是,即便在擁有當時世界第一的遠洋船隊,明朝卻沒有成為像荷蘭、英國一般的海洋強國。分析其中原因,青史君認為大致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海上騷擾不斷整個明朝自始至終其實一直都飽受海盜和日本流寇騷擾,比較著名的有海盜王直劫掠商隊和日本浪人圍攻南京城等的事例,其猖獗程度可見一斑。
在官方圍剿難以剪除的情況下,明朝不得已實行了嚴格的海禁政策,儘可能隔絕海盜與大陸的聯絡,使其登陸難度大大增加。
二、北方部落南侵除去海上威脅,對明朝來說如何應對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才是重中之重。畢竟自永樂帝起明朝便有了天子守國門的傳統,一旦北方強敵大舉入寇,京城便極易陷入危機之中。
在此情形下,明朝大力建設北方防線,修長城、置九邊。而對於海防和海軍的建設自然便被放到了一邊。
三、經濟捉襟見肘熟悉明朝歷史的讀者們一定都知道,縱觀明朝歷史,各種國內國外戰爭接連不斷,耗資之巨難以估量。
明末農民起義便是由於朝廷長年大舉用兵,各種徭役和苛捐雜稅不斷,百姓民不聊生,不得已才揭竿而起以求活命。
在這種情況下,試問明朝又有何精力發展海防,四海開疆呢。
四、土地情節嚴重作為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傳統農業國家,自古以來中國人便對土地有著難以解釋的執念。明朝前期大規模遠征,也只是對周邊鄰國進行的土地擴張。
而對於海疆,則缺乏正確認識,重視不足。海軍建設自然也很難成為當權者們所考慮的重點。
在這種種因素的作用下,雖有無敵艦隊在手,明朝最終還是在反覆糾結中了放棄了大海軍政策,轉而選擇了禁海鎖國的閉關之策。
由此,便將無盡海疆拱手讓與他人。時至今日,仍有周邊宵小挑釁不斷,不禁令人惋惜。
-
5 # 飛哥說史
說起明朝永樂時期的海軍,那絕對是世界第一。就在歐洲戰艦還在幾百噸徘徊時,鄭和的寶船已經超過了7000噸。換句話說,歐洲國家還在開導彈艇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玩巡洋艦了。但是明朝的海洋強國地位僅僅是曇花一現,在20多年以後,明朝便徹底退出了自己主宰的海洋。到了100年之後,當年造船的技術已經失傳,即使是明朝本身也無法造出那麼大的戰船了。這一點從明朝後期的歷史中就可以看出,明軍的戰艦也就在一千多噸的樣子。那麼當年不可一世的明朝究竟為什麼要退出海洋的爭奪?
一、明朝進行遠洋的目的很牽強,和國家利益沒有多大的關係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了明朝的自己的都城南京,他的侄子建文皇帝消失的無影無蹤。雖然後來朱棣成為了永樂皇帝,但朱允炆就像一個噩夢一樣纏繞著他。朱棣生怕哪一天朱允炆突然率領軍隊重奪皇位,因此朱棣認為必須找到朱允炆。但是當時在雲南和呂宋島都出現了朱允炆的行蹤,朱棣為了以防萬一,派出了兩路人馬尋找朱允炆。而鄭和就是負責呂宋島的一路,他出海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找建文皇帝朱允炆。鄭和是朱棣的絕對親信,因此朱棣才會把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他一個太監。要知道,外交禮儀是明朝非常注重的,一般都有禮部官員負責。現在派遣鄭和前往,說朱棣沒有其他的心思,恐怕誰也不信。
曾經是世界第一海洋強國的明朝,為什麼要逐步退出海洋的爭奪
當然朱棣如果只為了尋找朱允炆,根本不需要規模那麼龐大的艦隊。朱棣希望幹一件一舉兩得的事情,那就是宣揚中國的國威。這樣的事情,朱棣的老爹朱元璋已經幹了一次了,但是朱棣認為場面不夠大。這個好大喜功的皇帝希望重現當年大唐萬國來朝的場景,但是問題來了,當年的大唐靠的是自己的文化和經濟。而朱棣的萬國來朝是自己花錢買的,朱棣派出鄭和出海宣揚明朝的國威。然後明朝就開始充當冤大頭了,明朝對外國使臣的回贈是非常優厚的,通常是外國商品價格的五倍以上。換句話說,這是一筆賠本賺吆喝的買賣,而且明朝還經常幹。這樣的時期在國家沒有什麼大的開支的情況下還基本可以維持,但是到了出現經濟困難時,這套體系立刻崩潰。
二、龐大的經濟投入和國防重心的牽制
鄭和出海的過程中,利用明朝的茶葉、瓷器和絲綢換取海外的香料和木材等等。經過這多少次反覆的折騰,鄭和一共花了2000多萬兩銀子,而他獲得的受益還不到200萬兩。雖然當時明朝的經濟情況還不錯,但是這麼消耗下去,遲早會坐吃山空的。所以朱棣的兒子朱高熾即位之初的第一件事就是暫停大航海,因為這個工程太燒錢了。鄭和只要出去一趟,那明朝就得至少有200萬兩銀子打水漂。不要認為當時的明帝國不差錢,恰恰相反,當時的明朝很需要錢。朱棣在位時期對蒙古和安南連年用兵,明朝的國庫已經當真沒有多少錢了。還有耗資巨大的遷都工程,重新建造一座首都談何容易。為了建造北京城,明朝財政已經瀕臨崩潰,現在又要出海,這回說什麼也不能同意。
曾經是世界第一海洋強國的明朝,為什麼要逐步退出海洋的爭奪
朱棣剛剛遷都到北京,皇宮的三大殿就被雷給劈了,似乎是上天給他搗亂。但明朝現在連重修三大殿的錢都沒有,哪還有錢進行大航海。再者說,明朝當時正在對安南擁兵,長期駐紮20多萬軍隊是一個不小的開支。北方的蒙古勢力死灰復燃,它們再次開始襲擾明朝邊境地區。明朝的國防開始南北並重,至於海洋只能放一下。請注意,明朝是一個傳統的大陸型國家,對海洋文明缺乏系統的瞭解。在明朝上下看來,擁有耕地才是財富的象徵,只有混不下去的人才會出海討生活。在多方面的作用之下,明朝終止了大航海行動。大部分前來“進貢”的國家再也不來了,它們本身就是一些無利不起早的傢伙。
三、矯枉過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明朝
認真地說,在大航海的問題上,明朝出現了矯枉過正的情況。明朝徹底禁止了大航海,甚至在史書中都很少提及。在明朝成化時期,明憲宗朱見深突然想看看鄭和時期的寶船。在朝廷官員們看來,皇帝有可能要重新開始大航海,這可是禍國殃民的勾當。工部的官員們硬生生給頂了回去,說圖紙已經銷燬了。到了明朝萬曆時期,朝廷重開了對海外的貿易。但此時明朝的工匠們已經造不出當年那樣的大船了,當年的造船技術已經絕跡。由於長時間的荒廢,昔日熱熱鬧鬧的造船廠已經無法使用。其實明朝最合適的方式不是停止大航海,而是必須改變那種賠本賺吆喝的經營模式。就這樣,明朝徹底退出了海洋。在此之後,葡萄牙、英國、西班牙、荷蘭等國開始縱橫世界各地。
-
6 # 永珍生活咖哩雞
這個印證了“目標決定結果”。
我們都知道,明初海軍(應該叫水師)建立的起因是朱元璋被陳友諒的嚇到了,沒辦法,中國湖多水多,特別是南方。為了幹掉陳友諒,或者不被陳友諒幹掉,朱元璋戰隊下的巢湖水師應運而生,成為主力戰隊之一,有一千多艘大小戰艦。
朱元璋建國之初,有著重建朝貢體制的目標,想要重塑中國威望。《明太祖實錄》記載:“近高麗、安南、占城、爪哇、西洋鎖裡、海外諸國,皆稱臣入貢。……抑我師之未加,姑以為可自安耶?茲特遣人往諭,能番知天道,率眾來歸。官加擢用,民復舊業。朕不食言,爾其圖之。”雖然採用武力的措施讓周邊國家乖乖前來進貢,但這種方式只對周邊陸軍接壤的國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對遠在海外的國家卻沒有一絲威懾。
洪武十三年,遠在南洋的三佛齊遣使來華,請求朱元璋派使臣前去冊封他們的新國王。朱元璋欣然應允,可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自己派去冊封三佛齊王印綬的明朝使臣全部被“爪哇誘而殺之。”
由於古代交通不發達,幾年以後朱元璋才知道自己派出去的使者都被爪哇人殺了,即使氣到爆炸,但對爪哇國束手無策“留其(爪哇)使月餘,將加罪,已,遣還,賜敕責之”,結果造成了“使臣商旅阻絕,諸國王之意遂爾不通”的尷尬局面。
朱元璋
遠洋海軍的建立
可惜的是,在朱元璋去世前也沒能建設完畢自己的理想軍隊。朱元璋死後,由於建文帝和朱棣爭權耽誤了四年,新生的艦隊也隨之覆滅。等到朱棣登基後便下令重建遠洋巡防艦隊。
永樂年間,永樂六年十二月底的時候,明朝海軍恢復了“遠洋—近海—岸基”的三層防禦體系。
需要知道的是,北洋水師有大小軍艦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而大明水師鼎盛時期,擁有大小艦船3800艘,包括1350艘巡船、1350艘戰船。其中250艘是遠洋寶船。(除此之外,大明水師還有大量護洋巡江的警戒執法船和傳令船。)
鄭和下西洋
我們耳熟能詳的“鄭和下西洋”——這支海船編隊有200多艘海船、2.7萬多人,沿途拜訪了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了東非、紅海和美洲一帶。直到100多年後,外國的Nautilus才乘著小破船開始冒險之旅。
最令人驕傲的是,大明水師在近300年間,不管內戰還是外戰,未曾遭遇敗績。
大明水師
強盛的原因:諸多的世界第一打下的堅實後盾
耕地面積世界第一,人口世界第一
在古代,農業是國家的重中之重在萬曆年間,明朝的耕地總面積是七百萬頃,明末時達到七百八十多萬頃,即使是到了後來的康乾盛世依舊沒有打破這個記錄。
耕地多意味著人口也不少,雖然明朝的人口有多少一直存在著爭議,在明末清初,因為戰亂,大部份人留離失所,但有戶可查的人口還是達到了五六千萬,所以保守估計當時明朝的人口大約在一億左右,在當時位居世界第一。
《南都繁會圖》·區域性
軍隊數量世界最龐大,軍工產值世界第一
據載,明初時期,全國各地駐紮的官兵數量有二百萬左右。即使到了明末因財政危機大大減少,在山海關防守後金的官兵都常常不足十萬。但根據傳教士的筆記,明末就算把整個歐洲的軍隊加起來也不夠明朝多。
而且明朝軍工業極其發達,一營5000人的士兵中就有霹靂炮一千挺,鳥槍二百枝以及大炮二十門,除此之外明軍還有鬼頭大刀,弓,弩,手雷和火箭等裝備。
明朝軍隊
眾所周知明朝好打仗,所以這方面的投入比其他朝代多得多。
間諜機構龐大
一提到明朝的錦衣衛和東西廠,就會聯想到武俠小說裡面一群武功高強的殺人機器,這群最有組織和旗幟鮮明的間諜組織在最鼎盛的時期,達到了6萬人數之多。與武俠小說有差異的是,明朝間諜機構主的職責是打擊貪汙,清理叛國,維護國家穩定(當然也有濫用職權用以謀取私利的人存在)。
明朝錦衣衛
到了正統年間,明朝水師開始衰落,最重要的原因是向海洋擴張的原動力日漸消失,由於明朝不夠了解水師的重要性,認為早已遭受重創的倭寇已經不足為慮;挪用了本應用於水師的資源對抗來自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的威脅。
大運河開通後,水兵變成了運河醞釀時運河運糧食的工人,負責海防的沿海的士兵被派去種地、造船、修建宮殿...水師們的餉銀也被皇家大量挪用,要麼賞賜皇親國戚、要麼用來修建陵墓;明朝朝政權的腐化和地緣政治思想的落後,導致了一代霸主銷聲匿跡。
-
7 # 笑看東籬
千頭萬緒一句話——根本原因在於滿清王朝的“閉關鎖國”政策!
明朝初期,1405年鄭和率中國龐大船隊遠航,先後七次下西洋,而大Nautilus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首航是1492年,比鄭和晚了87年。明朝在遠航及造船業上居世界首位。
清朝一開始就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固守以農為本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固步自封,滿清天下地大物博,要啥有啥,無須與外界交往。
滿清統治者害怕人民與外國來往,會危及他們的統治,又具體頒佈了——“禁海措施”。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許擅自出海交往。只批准4個貿易港口,並對出進口船隻和載重量作了嚴格限制,後來只允許“廣州十三行”這一處經營管理貿易……
中國的造船業和航海業,長期以來一直領先於世界,在清代卻每況愈下,迅速地衰落下去。往日出沒於東南亞海面的中國船隊,隨之銷聲匿跡,為西方囯家的船隊所取代。
-
8 # 橫店風雲之風中之葉
簡單的說就是明朝是一個農業強國 農業經濟的特質是自己自足 不太依賴和看重商業 而海洋強國都是為了對外貿易 與外通商 明朝有成為海洋強國的能力 但沒有這個動力
回覆列表
原因有三:
其一,沒有獲得足夠的經濟利益,就很難維持那樣龐大的水師船隊,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不可能可持續發展。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目的並不是為了西方大航海那樣去貪婪的追逐財富,而是為了:⒈宣揚明朝國威(天朝上國);⒉擴充套件朝貢貿易(賞賜遠多於朝貢,虧錢買賣);⒊尋找失蹤的建文帝;⒋出海目的是為迎佛牙(第三次)。”
其二,要成為海洋強國,得不斷提高航海方面的相關技術。明朝實行固定死的戶籍制度,工匠們缺乏上升通道,沒人願意也沒條件發明更高水平的火炮、海船和航行技術。
其三,儒家治國,從來只看重中原大地,對於草原和海洋一向不重視。後來發展到嘉靖朝在北方邊境和沿海地區實行消極阻礙貿易的政策,是儒家文化特別是程朱理學保守性的必然。嘉靖朝,慘到三千人以上軍隊都組織不起,隨便一隊倭寇都能在沿海橫行。還好有後來的胡宗憲、戚繼光、張居正等人力挽狂瀾才穩定了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