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人教版課本中,商為序,周為庠;而古漢語常用字詞典卻是相反的

88
回覆列表
  • 1 # 一老沈一

    “庠和序是什麼意思呢?”

    最早的原義,都是指古代的“小學”。

    這個“小學”,與現在說的小學——進行初等教育的學校——含義不同。當然,古代的“小學”,也是和“大學”相對而言的。古代“小學”和現在小學的不同之處在哪裡,下面再講。

    “庠”和“序”都指“小學”,語出《孟子.離婁上》。

    其曰:“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在這段話裡,前面先說到了“庠序”,後來這就成了一個專用詞語,義即“學校”。後面又說到“商為序,周為庠”,前後順序顛倒了一下,其實,意思不變,不管連用還是單說,都是指學校,並不衝突。

    “大學”,設在王宮之內,與“明堂”在一起。“明堂”亦稱“辟雍”。所以,“大學”最早稱 “明堂”或“辟雍”。

    後來,“大學”從王宮中搬了出來,與“明堂”分開了,才開始叫“大學”或“太學”。

    “大學”搬出王宮的同時,也分化出了“小學”。“大學”和“小學”的區別,在於管理的官員不同,所學的內容不同。

    專門掌管“大學”的官員,按照《王制》的說法,叫“大樂正”;按照《周官》的說法,則叫“大司樂”。

    官小學的官員,叫“師氏”和“保氏”。

    “小學”學什麼呢?“師氏”和“保氏”兩個官員,教的內容不同。“師氏”教“三德”和“三行”——“三德”是“至德、敏德、孝德”,大約就是哲學的訓條和倫理的訓條;“三行”是“孝行、友行、順行”,大致是孝敬父母、師長和與友人交往的行為規範。“保氏”教“六藝”和“六儀”——“六藝”是“禮、樂、射、御、書、數”;“六儀”是“祭祀之容、賓客之容、朝廷之容、喪紀之容、軍旅之容、車馬之容”。

    以上說的,都是官學。

    古代居住之地的設計,在其中間,都有專門的“校室”。每年十月秋收之後,公推上年紀有威望的人,在此處教育未成年的人。這種教育場所,就或叫“校”或叫“序”或叫“庠”。

    孟子曰:“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就是說,校、序、庠的教育內容,與貴族小學所教的內容是一樣的。

    還必須說的是,那個時候的教育,不與現在的上課講知識完全一樣。古時候的“小學”和“大學”,更像“團建訓練營”,更著重於設立一種環境和氛圍,讓學習的人“如入其境”,“設身處地”地體驗和領會。

    這就是孟子說的“庠者,養也”的含義——是一個從行為習慣養成到思維習慣養成的培養過程。

    所以,孟子說,“學則三代共之”,夏商周三代是一樣的;“皆所以明人倫也”,通過學習感知人倫道理;“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上層人士懂得的人倫道理,通過學校讓民眾也知道了,關係就能更為親密。

    孔子還說,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這兩種比較,還是先經過“培訓”的好。也可見,當時的學校只是“養成”機構,其他才能,要靠當官以後在“工作”中學習。

    近些年出土的楚簡中,有《論語》佚篇,證明了《禮記》中“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這句話,確實語出《論語》。這句話有不同的解讀,大多數學者贊同,這是孔子說,通過看一個鄉舉行飲酒禮的場面,就能知道一個國家治理的情況如何。

    鄉飲酒禮,應當是“校、序、庠”教育的重要內容。

  • 2 # h千祥雲集

    庠 ,xiáng,古代稱學校:~序(古代鄉學,泛指學校)。~生。

    詳細字義

    形聲。從廣( yǎn),羊聲。“廣”與房屋有關。本義:古代地方學校,殷、周時的學校 。

    主人拜迎賓於庠門之外。——《禮記·鄉飲酒義》。注:“鄉學也。”

    又如:庠士(在學生員);庠老(古代對地方學官的敬稱)

    教養,教導

    [xù]

    [部首]廣

    [筆畫]7

    [釋義]1.次序。 2.排次序。 3.開頭的;在正式內容以前的。 4.序文。 5.古代指廂房。 6.古代由地方舉辦的

    序,是漢語詞彙,漢語拼音為xù,指的是次第,如,順序;秩序;次序;工序;程式;序數。在古代另有一種序是惜別贈言的文字,叫作“贈序”,內容多是對於所贈親友的讚許、推重或勉勵之辭,是臨別贈言性質的文體。

    古代另有一種序是惜別贈言的文字,叫作“贈序”,內容多是對於所贈親友的讚許、推重或勉勵之辭,是臨別贈言性質的文體。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即是作者寫給同鄉晚輩的贈序。

    庠序:西周時指地方辦的鄉學。舊時用來泛指學校或教育事業。

  • 3 #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有這樣的句子: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滕文公上》說: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庠、序都是學校,在商朝叫序,周朝叫庠。

  • 4 # 尋夢者7970

    “庠序”;在現代漢語中的讀音為,xiang xu。 是中國古代地方開辦的鄉學,也泛指學校及教育事業。商朝時稱為“序”,周朝時稱為“庠”,庠序一詞出自於《孟子•滕文公上》。

    如今,人們對於“學校”的定義是:有系統,有組織,有計劃地教書育人的機構或單位。但是,“學校”這一名詞是近代社會的產物,是在民國時才出現的。在中國古代,學校稱為庠、序、校、學、太學、國子學、塾等等,從隋朝開始將國子學改為國子監,成為國家的最高學府,塾是舊時期私人開設的教學的地方。

    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先生,在他的《警告全國父老書》中曾寫道:“學子憤慨於庠序,商賈喧噪於廛市”。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知道,庠序是學生集中的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狗狗一生之中最大的願望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