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偉人的故事

    甲午戰爭之前,日本已經遇到了明治維新的天花板。

    沒錯,日本的 財務出現了問題,對比一下大清朝,好像也不是特別好.

    大清在康熙五十八年,靠三十年休養生息,國庫銀子有4400萬兩,為了平定準噶爾,三年後雍正接手時只剩800萬兩,雍正一頓改革猛如虎,國庫9年後恢復到5037萬兩,乾隆39年,國庫存銀達到最高峰7390萬兩,但乾隆有錢就馬上開始浪,四處開火,嘉慶接盤時,還剩1900萬兩(趕緊抄和珅),嘉慶知道自己輸出平庸,專注打野發育,不浪,留2700萬兩給道光,道光縫縫補補,剛衝到3300萬兩高點,用了幾千年的遊戲地圖突然變大了,區域網變成英特網,英法兩強殺了進來,打得大清滿地找牙,咸豐上位時只剩800萬兩了,咸豐太慘了,又是太平天國,又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窮得跟個鬼一樣,最窮時國庫實存銀22萬兩,從同治到光緒中前期,清朝有過一段還算美好的日子,大清自己給自己臉上貼金,管這一段叫“同治中興”。

    但日本的工業系統還是最底層的基礎工業,十分脆弱,全日本的工廠,從1881年到1893年,從1100個增長到了3340個,每天平均開動的紗錠,從2.87萬支,增長到76.83萬支,(資料來源自《明治維新為什麼能成功》)但這些型別的紡紗廠,其實就是從中國收購生絲運到日本,將生絲製成絲綢賣到美國。或者從美國收購棉花運回日本,將棉花製成棉布賣到中國。

    也就是說,日本國當時的主要收入之一,是來自底端的轉手貿易

    這種低技術含量的中轉生意,很快就被中國和美國發現了,兩國都直接跳過了日本這個中轉站,中國直接找美國購買棉花自己生產棉布,美國直接找中國購買生絲自己生產絲綢,日本工廠都存在巨大風險,如果工廠倒閉,隨後是大量工人失業,政府財源枯竭的巨大危機。

    日本國內的群雄,早已知道前面的危機,幾十年時間一直在瘋狂擴軍,隨時準備挑戰清王朝。

    日本經濟要發展,就必須往死裡錘清王朝,能錘多狠就多狠。

    另一名維新長老井上馨認為,從貨幣到物資,甲午一戰使日本在清王朝身上獲利約5億日元左右。

    儘管教育經費所佔的比例不大,但總數也有1000萬日元左右,正是這筆錢保障了日本的基礎教育事業。更為關鍵的是,日本依靠這筆賠款對軍事產業和機器製造業進行了升級換代,工廠的產能比之前提高了5倍以上。

    甲午後日本在造船、化工、冶金、通訊、交通等產業也獲得了飛速發展,成功地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為日本積攢了強大的工業基礎,並逐漸成為亞洲第一強國(這其中部分產業就是軍工).

    為奪取旅順,在最著名的203高地戰中,乃木希典帶領日軍第三軍團親自強攻,沙俄在203高地上修建了強大的防禦系統,並有四萬俄軍堅守。乃木希典讓日軍自殺式衝鋒,不敢上就用機槍掃死,上萬的日軍組建敢死隊,強上高地與俄軍展開了白刃戰,連乃木希典的兩個兒子也在衝鋒中陣亡。

    這也是工業革命後,第一次有色人種國家戰勝白人國家。也使白人不可戰勝的定律終於被打破。日本至此終於真正站上了強國的行列,被歐美列強拉到了一起。日本要走的這一條強國之路,本來是大英帝國遞給清政府的劇本。

  • 2 # 魚曉民

    主要得感謝大清國,其次是日本變法成功,國運上升!

    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學習西方技術,“師夷長技以制夷”,可惜失敗了。

    彼時,隔壁日本在明治天皇的帶領下,也進行了明治維新。明治維新,也是日本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

    “明治維新”後,經過20多年的發展,日本國力日漸強盛,廢除了幕府時代與西方各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重新奪回了國家主權。

    接著,就是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向日本賠償軍費庫平銀三億兩。

    這筆錢,相當於日本十年的生產總值,大大幫助了剛剛興起的日本。相當於日本購置技術,直接由大清買單。

    至此,甲午勝利,日本人民信心重拾。甲午賠款,給了日本發展所需的充足資金。當然,馬關通商,臺灣割島,又給了日本繼續發展的空間。

    有人說是國運說,但是不得不承認,在其他亞洲國家退化的時候,日本確確實實成了亞洲之光。

    但是,缺了大清國提供的這筆錢,日本絕對發展不起來。

  • 3 # 樂斯1234

    第一,中日韓所在的東亞文化圈,文明程度很高的,只不過後來落後於西方,但是底子還在,只要有相對長的和平期,努力發展,進步是非常快的。看看後來同樣高速發展的南韓中國。

    第二,同樣學習西方,只有日本下功夫學了,而且學的很早。而伊斯蘭文明和印度文明,和西方宗教不同,具有天然的排斥。中國盲目自大,故步自封,南韓是跟著中國混的。而日本宗教信仰和中國一樣模糊,又沒有中國盲目自大。

    第三,日本,偏安一隅,在海洋當中,離各大勢力都夠遠,沒有陷入各大勢力的爭鬥,沒有西方列強的控制,唯一的威脅是美國,美國又是西方列強相對好說話的,只要開放通商就行。有相對長的和平期,有利發展。其他國家,中國,印度,伊朗,埃及,土耳其,不是說你想維新就維新,想發展就能發展。

    第四,當然是神勇的明治天皇。

    第五,其他國家的舊勢力與維新派都是死對頭,想維新先打敗舊勢力,但日本天皇卻意外的與維新勢力組成利益體。日本天皇為了自己的利益拼命發展維新。日本維新不但沒有像其他國家受到阻礙,反倒加速發展。

    所以,日本在二戰前成為唯一非白人強國,就有偶然,也有必然,他的條件真的很好。但我們要記住一點,發展有先後,先發展的不一定笑到最後,日本當時抓住了他的時機,中國也要抓住自己的機遇。

  • 4 # 歷史新檔案

    那是因為1868年明治維新的結果,明治維新使日本走向了資本主義道路,對內改革,對外侵略擴張,大力發展經濟和軍事力量,所以日本的現代化發展自1868年就開始了。

    1920年開始,日本經濟陷入十年蕭條時期。而從1931年到1936年,六年的時間,日本的年出口總額增長了大約50%。

    二戰中日本共生產5000多輛坦克、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

    其實在日本本國內部,同中國晚清末年一樣,日本同樣遭受了西方列強的掠奪和衝擊。但是同中國不一樣的是,日本作為一個四面環海自然資源極度匱乏的島國,海洋文明的衝擊卻給這個國家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向西方工業文明學習,重視教育。把教育當做促進工業發展的工具。從封建社會迅速轉變成資本主義社會。這種教育和科技的積累給日本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從日本對外政策來說,主要是日本對中國及東亞國家發動的侵略戰爭來看。日本內閣提出了經濟軍事化的政策。這與日本財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嚐到的好處是密不可分的。之後的日本歷屆內閣都採取了軍事通貨膨脹的政策,瘋狂擴張軍事支出,擴大公債發行量。六年之間,日本的公債發行量增長了一倍。

    在這樣畸形的政策之下,日本的工業結構產生了重大的變化。與軍工有關的重工業、化工業瘋狂膨脹化的發展,迅速佔據了全部工業產值的一半。三井、三菱等老財閥的軍工產業也大大加強。

    在經濟軍事化的過程中,日本的軍事力量和裝備水平大大提高。以零式戰鬥機為例,其是二戰中日本侵略軍的主力戰鬥機,在二戰初期,零式戰鬥機以轉彎半徑小,速度快,航程短等特點壓倒美軍戰鬥機。這種戰鬥機就是由三菱重工設計,並由三菱重工與中島飛機株式會社兩家共同生產,總計生產10449架。

  • 5 # 起名陳慄楠

    窮鄉僻壤可解釋

    經濟收益:東南亞有橡膠,香料等經濟作物,中國有廣闊的市場和傾銷地。對於西方國家來說殖民日本的收益太小了。當時的日本真的很窮。

    事實上當歐洲將勢力擴充套件到太平洋時候,西方已經意識到殖民地不一定都賺錢(看看德國),所以日本的發展相較於其他非白人國家有了獨特的優勢,收到的侵略和阻礙較小。

    其次時間點,日本的爆發增長點正好是一戰時期,事實上當時的日本比不是中國的工業化水平,雙方軍艦等重武器都是購置的歐洲。但是甲午中日海戰一戰勝利,讓日本小國一口吃了個飽。(勝利原因太長了,但戰前海軍實力排名,清朝是優於日本的),對於中國的一點損失,對日本小國就是大蛋糕了,日本藉此完成了工業化。

  • 6 # 堅持自己的評論

    二戰之後美國為了牽制中蘇,在西太平洋以日本為主要國家而設定島鏈攔截,對日本進行大量投資,加上日本本身工業化基礎就比較強,所以發展非常快速,短短几十年就擠入工業強國之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夾心盧果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