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凡中9度

    這是在周文王50年的時候,他自感時日無多,於是將自己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周武王姬發叫到跟前,對他說了一段話,這段話後來被記載為《保訓》,是《易經》的核心。

    原文摘選一段:“昔舜舊作小人,親耕於歷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於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於上下遠邇,乃易位設稽,測陰陽之物,鹹順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茲備,隹(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授厥緒。嗚呼,祗之哉! ”

    現代文的意思是:過去虞舜不引人注目時,和山民沒什麼兩樣努力耕作。為求聲名,他奮發圖強,從不違反黎民百姓的心願。因為遠近左右得到他的恩惠,人們改變了看法都拜倒在他門下。觀察事物矛盾規則,精誠團結就是唯一的選擇(不可以違反)。讓虞舜高高在上,可謂是名符其實。改變身份之後,他還是堅守不懈,秉持公正,大公、無私、申明大義(三降之德也)。能得到帝堯的賞識,是他一以貫之的結果。啊!發啊,一定要堅守(申明大義)啊!

    《保訓》中的“君子”要成為萬民歸服的統治者,謙恭、處下,或者說先做低調磨礪的“小人”就是必由之途。

    說“身茲服惟允,翼翼不懈”,所謂“翼翼不懈”,可謂極言其恭敬、謹慎。“三降之德”之“降”當理解為“下”或“謙下”,而“三”為虛指複數,故所謂“三降之德”當指舜這樣的聖君能多行卑恭、謙下之德。

    舜之能“降”與堯之“克攘(讓)”、禹之苦勞、文王之“卑服”含義一致,都強調卑恭、處下才能成功,傳統上多認為這是儒家的所謂“道統”。《易傳》所記舜等古帝王能謙恭、處下確實不是孤立的。

    另外,由上述我們不時引用《老子》來證堯、舜、禹等聖君都要卑恭、處下才能成功,不難看出其與道家思想存在明顯的關聯。

  • 2 # 瑾名軒起名大師程中華

    本句出於《保訓》

    昔舜舊作小人,親耕於歷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於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於上下遠邇,乃易位邇稽,測陰陽之物,鹹順不擾。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滋備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受厥緒。

    《保訓》瑾名軒譯文:

    過去舜很長時間是個小人物,親自耕種於歷丘,誠惶誠恐的去建立中和之道,自查自糾,不違背黎民百姓眾多的訴求。很施政於上下遠近,經常微服私訪,實地考察,預測陰陽之事,都非常順利,沒有混亂。舜後來得到了中和之道,說過的話就不會改變,實行變革,本身德才兼備,光明磊落,小心翼翼,從不懈怠,實行了三次降低身份的品德。帝堯嘉獎了他,用舜繼承了他的大業。

    《保訓》是新出土的內容,文欄位落標點都有待完善,還沒有人做出過權威的翻譯,以上只是瑾名軒的個人見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究竟是什麼樣的經歷,需要用一生來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