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儒說歷史
-
2 # 別樣的李太白
“禪讓”在上古時期,是當時天下的統治者將自己的權力讓與另一個賢者,讓他能更好的治理天下。
到後來,“禪讓”就變成了一些強大勢力,為了奪權的手段。
曹丕與司馬炎所謂的“禪讓”都是為了奪取皇位所作出的最後手段。
曹丕與司馬炎形成所謂的“禪讓”又有本質上的不同。曹丕的“禪讓”要先來分析他所在勢力的形成。
當天下大亂,天子逃到洛陽,被曹操挾持,此時的漢帝劉協只是一杆旗幟,並沒有任何的實權。
當曹操經過多年的打拼,逐漸統一北方,形成了穩固的政治體系。這體系就是以漢天子為旗幟,號令天下,也就是所謂的攜天子以令諸侯,而這個體系又牢牢掌握在曹操手中,曹操又當了魏王,與皇帝也就沒啥區別了。
當到了曹丕接班呢,曹丕身上一沒有功勳,二沒有曹操那樣的創業之功,為了掌控曹操留下的舊臣與勢力,籠絡人心,稱帝對於他來說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曹操所建立的體系不適合他。
因此呢,曹丕的“禪讓”是曹操替他打拼來的,雖然是篡位的名聲,但也是水道渠成。
司馬炎的“禪讓”確實讓人有些不恥司馬炎的“禪讓”要從司馬懿講起。
當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了權臣曹爽,控制了皇帝,這就形成了所謂的強行奪權,後來又逐漸剷除異己,完全篡奪了曹家的權力。
當司馬炎當家時,司馬家的權力已經到達了所謂權臣的巔峰,退一步是深淵,進一步是皇帝。
通俗來說呢,曹丕的皇位是打拼來的,而司馬炎的皇位是奪來的。
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叫“禪讓”!
中國古代,皇帝位的更替有多種方式,最常見的父死子繼,也就是所謂的家天下。而在帝位形成家天下的形式之前,有一種制度是帝位禪讓制,禪讓制就是統治者生前發現有比自己賢能的人,把皇帝位主動讓給有能者居之。
三國中發生禪讓的情況也就兩次,一是曹丕,一是司馬炎。
一、漢獻帝禪讓—曹丕
曹操死後,曹丕繼位曹操的爵位,仍為漢丞相及魏王,在把權力迅速集中到自己手中後,曹丕逐漸有了稱帝之心。
大漢王朝延續四百你,雖然在漢末已經名存實亡,但悍然廢漢自立不可取,公元220年,漢獻帝禪讓帝位,而曹丕三次上書辭讓,直到年末曹丕才接受漢獻帝的禪讓,改元黃初,建立魏國。
漢獻帝的禪讓是被逼無奈,不退位,可能有生命危險,而曹丕透過禪讓而得皇位,在外人看來,他不是搶奪,保留了自己的一點臉面,而這些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二、魏元帝禪讓—司馬炎
魏國後期,曹丕政權逐漸落入司馬氏的手中。
公元266年,繼承父親司馬昭爵位的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建立晉朝。
司馬炎的繼位是明目張膽的,他是明目強迫魏元帝曹奐禪讓,而不像曹丕暗中去做。
不論是誰的禪讓,都是為了堵住天下人的嘴,為了自己的面子。
曹丕和司馬炎早就有稱帝之心,卻也不敢明目搶奪,而是強迫當時的皇帝禪讓,這也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