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品西心靈驛站
-
2 # 外來媳婦洋洋
其實簡單通俗一點說就是自由,象徵沒有壓迫,人人平等,皆可自由。所以崇尚這種信條的最直接的什麼。就是革命派。
然而最有意思的就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並不能說甜不辣(聖殿騎士)所尊崇的有組織有秩序有規矩一定是錯的,也不能說兄弟會們所信仰的自由與革命一定是對的。
這也是這系列設定上的魅力所在之一。
怎麼看怎麼去理解還是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是哈姆雷特。
-
3 # 萬山373
萬物皆虛,萬物皆允。此句不知你是得自《刺客信條》還是尼采的書錄?
我讀《易》的理解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曾仕強教授也曾講解過,西方人常常把一看做一,把二看做二。而我們常常是把一與二和起來看的,其中的聯絡與發展既存在本質的內涵又有區別與對方的特質,也就是說“虛”與“允”正如《易》之“陰”與“陽”的關係。
孤因不生,孤陽不長;陰陽相和,虛允相融,是為萬物生長之道。
學前人之成勢,做後學之津樑。
虛可創新,允治相和。即知敬畏,發展不偏。
-
4 # 求真理
還可以這麼理解,萬物皆可變,沒有恆之永恆。從一種形式向另一種形式轉變,比如從物質到能量,比如生命的從生到死。比如從食物到脂肪比如從寶貝到垃圾。事物恆古不變就意味著實,變化無常就意味著虛,讓人捉摸不定的,於是人們就有感嘆,道非常道,名非常名。萬物變化皆可認識,我們從中有些收穫,感覺那都是營養。
-
5 # 鐵筆禪心
謝謝你的邀請。在同一個地方,有的人在平房頂,有的人在六層樓頂,有的人在20層的樓頂。都是這同一個地方,然而看出去的景色卻完全不一樣。看到很多人的回答。我的想法是,可以與不可以實在與空虛。說來說去這還是兩邊。不在這邊也不在那邊。有人說那就是中間。所謂中也是在上下左右之中。中也是每個人不一樣。所以我的想法是不在兩邊也不在中間,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現在的人跟姓錢只能靠舉例子。可列寧又說過任何比喻都是有限的。沒有辦法還是要舉例子。一隻跳蚤可以跳很高。然後用一個很低的玻璃板擋住他。慢慢的它就跳到玻璃板那麼高。當你拿開玻璃板時,他仍然是跳那麼低。這在心理學上就是自我的一種限制。什麼是自我的限制?一個和尚。從早到晚了看見我經突然別的和尚發現他在晚上看佛經時並沒有點燈。當別的和尚一問。師兄你怎麼沒有點燈啊?他一下就看不到佛經了。因為他的內心起了分別。一個是白天,一個是黑夜。按照我的習慣,在回答一個問題後,都會附上我的書畫。這幾天開始玩畫畫兒了。我也是突破了自我的限制。我只是用一支筆就可以畫完。我家只有孩子用的水彩畫的顏料。拿來一會兒不也很好嗎?哪個是允許哪個又不是?孫悟空可以超越很多的自我限制,所以它有了很多的變化。萬物皆虛,萬物皆允。不就是這樣一種狀態嗎?他即使孫猴子變成一隻鳥,你說他是還是不是孫猴子?我不知道自己站在幾樓給你回答問題,我只知道我盡力了。
回覆列表
拋開前提,既有斷章取義之嫌疑。單看這一句,個人的理解都不盡相同。
心境不同,閱歷不同,答案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