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燚黃南開

    如何看待“文章憎命達”?

    杜甫的詩句曰“文章憎命達”,表面意思是:富貴之人寫不出好文章!想想,覺得似乎有道理。古語有云:“文窮而後工,逆境出英才。”縱觀歷代,大多數大富大貴之人,的確是寫不出好文章,相反,那些命運坎坷曲折的“落魄”之人,卻給世人留下不少好作品。

    “自古文章憎命達,共鳴常在運乖時。”記得從前在《故事會》讀到一篇文章,講述明末有個富家子弟,寫詩成痴,但是,一直寫不出好詩來。後來,因家庭變故,由富貴變成一個窮困潦倒之人。“人窮志不短”,對詩歌的熱愛一如往昔,在受飢受寒的日子裡仍然在不停地寫。到得這時,他的詩卻“因禍得福”!常常得到人們的肯定和讚揚,讀者的心常與他寫的詩意產生“共鳴”!究其根由,乃因他富貴時寫的詩都是“無病呻吟”語,而家庭貧困,他卻能廣泛地接觸社會下層大眾,進而瞭解他們、包括瞭解自己的窮與苦。由表及裡、由外界到內心去感受世味人情之後,才能“妙筆生花”,寫出讓人產生“共鳴”的詩作來。這故事也正好印證了杜甫詩句“文章憎命達”的觀點!

    文章若是隻有華麗的修辭、多變的結構、新穎的視角、奇特的表達等等,惟一缺乏了作者的真情實感、人生體會,那麼,這種文章還是驢糞蛋――外面光,是沒有力量的作品!

    寫作是需要貼近生活、描寫生活的細活兒。是要求你去認真品味生活滋味進而體驗生活,逐漸懂得了人生的真諦!文學本身是一門藝術,文章的尊貴往往與作者的身份相反。因為,好作品永遠要去表達熱切的人生和深邃的生命領會,以文章為載體,揭示你深刻的生命本質!而想獲取這些東西,就要你離開舒適的空調房,走在Sunny直射的道路上;走出高階會所,不太深入老闆群裡的生活圈子中。而應該多多去接觸在底層生活的芸芸大眾,跟賣豆漿的、買蔬菜的、送快遞的、幹工地的、種田養豬雞的下層老百姓儘量交流交流。只有這樣子,才有可能寫出些不朽之作!

  • 2 # 鴻程萬里

    說“文章憎命達”,有些人可能對詞意理解不太深刻,但我說富貴之人寫不出好文章,愛好文學的人,一定感觸頗深,遠的不說,就說當今的作家群。先說軍旅作家李存葆將軍,從寫《高山下的花環》時的青澀,到《山中,那十九座墳瑩》的成熟,再到《光明行》和《沂蒙九章》的大家風範,他,也由一個文青成長為一個將軍,可以這樣說,沒有南方的那一場戰爭,就沒有李將軍的今天,他在前方冒著子彈和戰火,寫下的報道和文章成就了他的今天,可現在貴為將軍了,我再也讀不到那麼好意境的新作了。再說,鐵凝,這位我同代的女性,我認識她,從《沒有紐扣的紅襯衫》開始,再到她的佳作《麥積垛》,再到後來當選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她,再也沒有《麥積垛》那優美的文筆啦。有人說死去的詩人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感動了整個中國,成就了中國海景房之父的美譽,他如果不在窮困潦倒中離世,能不能有今天這種高度,我都懷疑。我見證了張賢亮、蔣子龍、梁曉聲、王安憶、葉辛、彭建明……,他們生活在低層時,給我們帶來了那麼多的歡樂和痛苦,帶來了那至清至愛至純的精神境界,我想,他們不是因為生活富貴,他們應能給我們寫出更優更美的文章,意境更加深遠更加感人的驚世之作。所以,以一個文學愛好者的身份,我更讀懂“自古文章憎命達,共鳴常在運乖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上恆星都像太陽一樣發著光和熱,為啥太陽一落山天就黑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