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繼勞

    就拿王小波本人的人生經歷來說就堪稱一本小說,他當過工人、民辦教師、上山下鄉過。恢復高考後,憑藉初中文化就考上了華人民大學,然後跟那時的知識分子一樣,留學然後回國任教。然後辭職,差點當了程式設計師。後來才開始寫小說,不過最後英年早逝,才45歲。

    王小波的作品可以說的上是耐讀了,缺少生活經驗的人讀了他的作品,第一感覺可能是怎麼這麼逗逼。比如他自己長得很醜,追他老婆時,老婆喜歡他的文字,但是看到他的長相後一時難以接受。王小波還以此為樂說:“一想到你,我這張醜臉就泛起了微笑”。這不是逗逼是什麼?

    他生長的那個年代,從事寫作並不是一個能夠安身立命的工作,不過王小波還是覺得自己只有從事文學才能活的有意思,活的精彩!就像他筆下的那隻特立獨行的豬一樣,追求自由的生活!沒有經歷過文革生活的人,初讀只能讀出其中的趣味,卻難以讀出其意。

    而且王小波的文字,有一種看似娓娓道來卻能直擊人心的力量。對於當代許多對人生困惑的年輕人來說,他有一段話很有意義——"人在年輕時,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決定自己這一生要做什麼。在這方面,我倒沒有什麼具體的建議:幹什麼都可以,但最好不要寫小說,這是和我搶飯碗。當然,假如你執意要寫,我也沒理由反對。總而言之,幹什麼都是好的,但要幹出樣子來,這才是人的價值和尊嚴所在。"

    這段話沒有所謂的華麗的詞藻和“郭敬明式的憂傷”。但是糅合在一起,就是有鞭辟入裡的感覺。王小波真的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有趣的靈魂了”。

    所以說為什麼有的人會認為王小波的作品有閱讀門檻了,就像初高中語文老師在講一些名家作品之前,會給大家說一下閱讀背景一樣。生活在幸福快樂、無憂無慮的今天的人很難體會得到作品的深意。

    就比如:

    十年前,我們看星爺的《大話西遊》,以為是喜劇。

    五年前,我們再看《大話西遊》,又發現這是個悲劇。

    現在再看,其實既不是喜劇也不是悲劇,而是喜我們的喜,悲我們的悲。活的像條狗,看著別人的愛情故事!

    幸福的人,不用讀王小波!

  • 2 # 弗洛伊德的菸斗

    王小波自稱黑色幽默。

    他寫的東西其實是通俗易懂的。

    需要注意的是,他作品裡的性象徵個人自由。

    王小波的作品對大學生和剛入社會的人有一定的啟蒙價值。

  • 3 # 星期五文藝

    文學批評上有句話說得好: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是一種個人化的體驗,是一種私人經驗與作者經驗的一種融合。

    如果您覺得讀不懂,可能您的經驗世界還無法進入王小波筆下的文革時期的荒誕和悲涼。您可以先從他的傳記讀起,閱讀他的傳記,可以讓你感受他的時代,他的生長經歷,他的想法。一旦你懂了這些,在進入她的作品,就好像和一個老朋友在聊天一樣。

    另外,讀書就像交朋友,如果你現在讀不進去一本書,可能,緣分還沒到。不要強求自己,非得去讀懂一本書,有時候不妨先放在一邊,或許過些日子等你有了另外的沉澱,再拿起這本書,一切就豁然開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字繡線老繞一起秀的緊,繡出來不好看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