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紫陌閣
-
2 # 狐說玖道
程知節、秦叔寶都是瓦崗軍中驍將,程知節是李密親衛騎兵的長官,秦叔寶號稱萬人敵,能於萬馬叢中取上將首級,是如假包換的頂級猛將。李密失敗後,程、秦等人轉投王世充部下,因為不滿王世充的人品,臨陣逃奔李世民。
李世民徵劉武周、擒尉遲敬德、滅王世充、虎牢關之戰,程、秦二人都衝鋒在前,立下不世之功。他們的能力素質比較單一,勇多於智,唐統一之後迅速淡出了政治中心。
貞觀十八年太宗東征高麗,李靖等老將都無法從徵,李勣跟隨出征,戰績非常輝煌。
但就是這樣一個功勞顯著的名將,太宗卻一直刻意壓制著。二十四功臣之中,論軍功他僅次於李靖,但排名卻是尷尬的倒數第二。太宗去世前,甚至還把他貶為一個州的都督,官級連降好幾級。
到底是為什麼呢?《舊唐書》的說法是,太子李治對李勣沒有什麼恩義,無法駕馭這樣一個威名素著的老將,所以故意打擊之,等太子嗣位後再予以提拔。
太宗死後,李勣迅速恢復原職,高宗任命其為尚書僕射,成為名副其實的宰相。為了表彰他歷年來的功勞,高宗下令重新描繪他在凌煙閣的畫像。李勣也不負高宗的期望,在乾封元年(666年)以75歲高齡掛帥出征高句麗,從鴨綠江一直打到平壤城,以碾壓之勢打破城池,生俘高句麗王高藏、王子高男建、高男立,高句麗又一次被置為唐朝的州縣。這份功勞,實可與李靖相提並論了。
五代劉昫作《唐書》,盛情讚美李勣,“近代稱為名將者,英、衛二公,誠煙閣之最”,可謂中肯之論。
-
3 # 一貰情緣
因為24賢首先按照對玄武門的功績來算得,徐世績(其實是《隋唐演義》的徐茂公)是武將僅次於李靖的武將,號稱戰神,其之後只有薛仁貴勉強可以算。但是在玄武門事變中,徐和李靖作為武將不參與政治保持中立並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而徐的主要功績是作為太宗死後顧命大臣輔佐李治的。在李治朝作為首相,唐同中樞門下三品平章事就是丞相級別咯。後來大破高麗。
秦瓊也未參與玄武門之變,而後因早年戰爭一生傷病差英年早逝。
柴紹是平陽公主的駙馬,平陽公主可以歷史上第一個娘子軍啊,公主在初期為李淵招募7W兵士的,歷史上唯一一個以軍禮下葬的公主。柴主要功績是前期,但是個人覺得肯定參與玄武門事件,而且是外戚排名當然靠前。
尉遲敬德多次救太宗於萬軍之中,一生傷痕累累。玄武門親手殺死李元吉。估計是太宗第一戰將。是將軍不是帥才,只有李靖和徐世績才算大唐軍神。
程咬金也是參與玄武門之變的重要將領。
參與玄武門之變的是: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屈突通、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程知節、秦叔寶(未參與,但後被封賞)、段志玄、張士貴
-
4 # 漫話聊八字
秦瓊到底參與沒參與玄武門之變一直撲朔迷離。《舊唐書》之《太宗傳》說“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建成、元吉)”,但是《長孫無忌傳》中說無忌、張公瑾等九人於玄武門討建成元吉,與太宗傳記載衝突。目前學界更認同“九人”這個說法好像。因為同是在《舊唐書》,《張公瑾傳》提到張公瑾長孫無忌等九人伏於玄武門,《劉師立傳》提到劉師立參與玄武門九人,《建成傳》說“太宗將左右九人至玄武門自衛”,雖然各個版本九人的人選有出入,但都保持著“九人”,所以估計“九人”這個說法當時應該是個定論,而且長孫無忌作為秦王頭號心腹是九人的首領無疑。
杜如晦是不會直接去玄武門的,作為一個文士,去玄武門參與真刀真槍這不是添亂嗎。。有種說法是他率領剩下的老弱病殘及婦孺保衛天策上將府即李世民的家。事實上建成元吉餘部因玄武門關閉無法進入宮城,曾轉過頭來猛烈攻擊秦王老巢,情形一度十分危險。
宇文士及也在其餘章節裡提到事發時他是陪在李淵身邊的。宇文士及當時是宰執,肯定在皇上身邊啊。。
高士廉也在別的傳裡提到因秦王在長安城力量嚴重不足,故私自去監獄釋放囚犯併發放武器去支援李世民的。
秦瓊只在太宗傳裡提到參與玄武門之變,其餘均未提到,而且太宗傳這個提法由上面可知也不嚴重不靠譜,故一般認為秦瓊沒參與玄武門之變。因為玄武門之變的直接起因就是元吉藉故調走天策上將府諸員大將,秦王才逼急了。所以有人認為他可能被調到軍營,因為他和程咬金都被李元吉列為出征突厥的名單。而唐代長安是實行宵禁的,晚上城門一關任誰也不能開門,而玄武門之變大概是凌晨進行的,所以秦瓊可能沒趕回來。。事變前,秦瓊的功業、勳爵、職位、賞賜均高出敬德等人很多,但是事變後的功臣封賞他只有700戶,比長孫無忌和敬德等的1300戶差很多,比參加事變的張公謹、侯君集都低。所以這也是秦瓊沒參加玄武門的一個主要證據吧。
PS.無論是凌煙閣排名,還是水滸傳好漢排座次,亦或是我天朝55年授銜,要綜合考慮的很多,不是單純的比軍功。粟裕如何?也只是將首而已。。
-
5 # 龍吟山林
首先是秦瓊沒有參加玄武門兵變,因為他忠於李淵,跟建成哥兒幾個仇也不大,是個忠於李唐的老實人,不願意看他們骨肉相殘。二是兵變以後表現也不積極,有心灰意冷之嫌,或是看到李淵被逼退位不舒服。而尉遲恭絕對忠誠於世民,事變當天元吉差點殺死世民是尉遲恭鼎力相救殺死元吉,且逼李淵就範,徐世績跟叔寶有點相似,主要是並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關鍵時刻沒有站隊秦王。
-
6 # 河西祁哥
正史中,秦叔寶是幫李淵打天下的大將,很受李淵的賞識,而且私下和太子建成的關係也不錯,玄武門之變時秦叔寶屬於中立派,並沒有參與其中。李世民上位後,秦叔寶就開始裝病,幾乎沒有任何戰功,裝病12年後去世,所以在凌煙閣的排位很靠後。
-
7 # 阿川-1
這類排名,除了能力外,還要看功績。具體到凌煙閣的排名,功績分兩種,一種是助大唐開疆擴土的功績,一種是助李世民登大位的功績。另外,與李世民的親疏關係多少也是因素之一。綜合考慮,凌煙閣的排名就好理解了。
-
8 # 金錢豹5889
任何功臣排名應在文武方面考良,主要在於第一和最末。凌煙閣第一為長孫無忌,這是文臣第一,從親戚到忠誠度到國家穩定誰能可比。從開國將帥的帥丶大將丶上將、中將丶少將排位就是想進一步都難的地步。而秦叔寶做為隋唐演義的穿線人物,隋唐第一猛將,武將中的代表,想入二十四功臣榜,誰又能過此關?皇帝的兒女親家,貼身侍衛,李氏各派認可人物,每戰第一先鋒,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我想武官中誰人可比,本應該排名更靠前,但貞觀帝為壓眾人,為平衡各派力量,為盛世和諧,只能讓後期在家養病,並評選時已逝的愛將做一次墊底犧牲了。
-
9 # 直線617
凌煙閣24功臣,主要是按官職排序,當然官職也基本是功勞的體現,基本規律如下:
1、按官職大小。官職,實授先於死後追贈。凌煙閣設立於貞觀17年,當時有幾個已經去世,追贈司空,而長孫無忌是生前實授司空,排名當然靠前,那幾個雖然是追贈的,但也是三公之一的司空,排名也要靠前。何況,死者為大。 秦瓊當時官職最小,排名墊底。
2、高祖舊臣。跟隨李淵從太原起兵的功臣排位均靠前,論資排輩,人家參加革命早,別人沒什麼可說的。
3、玄武門兵變功臣,有一說是共九人,大功者五人。儘管都參與兵變,角色不同功勞也就不同,最先"猜"到李世民心思倡議兵變者肯定首功,執行最堅決的也是奇功,如尉遲恭,程咬金號稱兵變主要打手,所以排在秦瓊之前,秦瓊據說也參加了兵變,貌似功勞不如別人,所以獲封不大。
至於能力功勞,不要被評書所誤導。
-
10 # 天馬行空139506551
秦叔寶與徐世績均是瓦崗寨的人,而派秦王李世民的原班人馬,而且秦叔死得也早,徐世績賜姓是莫大的榮耀,並是李世民留給李治的託孤大臣,所以在李世民時排名靠後是恰當的。
回覆列表
二:官大功大在前,以左為尊。
史書中記載:貞觀十七年的時候長孫無忌是司徒,所以排第一。
李孝恭、杜如暉、魏徵、房玄齡都是司空,因為前三個已經去世所以司空是贈官,死者為大,所以李孝恭排第二。
秦瓊在玄武門之變前功勞和官職都在尉遲恭之上,在李淵當皇帝的時候就已經封了翼國公。
同時尉遲恭還準備了800勇士控弦披甲只等秦王下決心。而此時,李世民也把尉遲恭當成了自己的絕對心腹。你看這麼整,不靠前也不行啊!
再看看和秦瓊一起投唐的程咬金,這時候他已經改名叫程知節了。李建成李元吉為了削弱秦王的力量,讓程咬金遠離京城去做康州刺使,程咬金和李世民說:
建成元吉把我趕出京城,這是打算砍您的左右手,下一步就是朝你心臟扎一刀了,所以我哪兒也不去,就留在秦王您的身邊,作您的左右手,大不了一死而已。表忠心都是這麼整,人心也都是肉長的,誰也喜歡“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