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黃0071

    文化問答達人

    1、孔子首先是一位啟蒙主義者。在當時那個禮崩樂壞人命危淺的時代,他以天下為己任,高揚以人為本仁者愛人的主張,充分肯定人特別是士這個階層地位價值作用和尊嚴。《論語·先進》篇: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吾用之,則先進。什麼意思!先學習禮樂文化知識然後才做官,是草民如士,不學習就能憑身份地位做官,是貴族。如果我當政用人,就用透過學習文化知識有真才實學計程車!早期孔子最大的貢獻是使士這一階層不斷髮展成熟充實和壯大;2,憤青。孔子聰穎好學,才氣過人,少有大志,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敢想敢說。年青時曾到洛陽問禮老子,《禮記·曾子問》《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均有記載。臨別時,老子曾有一番對孔子語重心長的告誡:“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看,高人老子如此說年輕氣盛的孔子,應該不會無的放矢吧?3、教育家。以大無畏的精神和氣概首開私學,教書育人,用知識喚醒良知,讓士這一階層積極投身社會,改造社會,服務社會,修齊治平。學而不厭,成己;誨人不倦,成物。4、思想家。用什麼來改造社會?不以力而用德,禮樂教化,以德治國,講目的,更重方法和手段,動機方法和目的的統一,重規則,重秩序,講層次,講過程。5、政治家。《論語》雲,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以德治國,禮樂教化,愛民富民教民,秩序社會,小康社會,大同社會。6、改革家。用禮制規範剝奪權貴和既得利益者,均平富。孔子周遊列國為何不見重用?原因固然很多,但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無論他到哪裡,總遭權貴的嫉恨和排擠。為何?因為孔子始終把批判的鋒芒鬥爭的矛頭對準這一階層。面對季氏八佾舞於庭,孔子怒斥:是可忍孰不可忍!季康問政: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在齊國,針對田氏的陰謀和齊君的奢靡,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宋國,痛罵當權派桓氏:如此不朽,不如速死……7、文化學者。《史記》《漢書》均記載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著《春秋》,系易辭。幾千年的文化賴孔子以蒐集編輯和儲存和傳播,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人類無孔子,萬古如長夜……

    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富有六個特質,基於此,中華民族屹立不倒儒家文化興盛不衰。一,向上。孔子唯一自豪的優點是好學,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正如此,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好學成風,尊師重教,自強不息,勇於探索進取。二,向下。敬德保民愛民如子,以民為本,天視自我民視 ​天聽自我民聽。三,向中。政治講中君,哲學講中庸,建築講中軸,文化講中和。國家有中心,萬事講執中。四,向內。儒家思想最注重內省和慎獨,萬事萬物,首先從自身找原因,從自我做起,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忌怨天尤人,立志高遠,奮發圖強。五,向善。與人為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周急不濟富,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從善如登 ​從惡如崩。六,尚和。中和,和為貴。反戰爭,睦鄰友好,愛和平,天下大同……

    創建於2018.6.27編輯

  • 2 # qzuser201704308

    在《論語》第七章第四小節講過這個問題,還有第十章最後一段“山樑雌雉”等等很多地方對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都有描述,絕不是後世酸儒假道學的樣子,分享書中的部分內容分享給大家。

    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師:“燕居”就是平時在家,不是授課的時候。“申申”是很舒展的樣子,“夭夭”是輕鬆的樣子。就是說孔子平時在家,穿著乾淨得體簡潔整齊,神色愉快輕鬆自在的樣子。孔子平時沒事的時候會不會滿嘴的仁義道德啊?

    眾:不會。

    師:說明孔子已經到了收放自如,神光內斂的境界。道家叫做煉虛合道、返璞歸真。

  • 3 # 世界義烏v

    歷史上真實的孔子是什麼樣?

    事實上,因為時代久遠,我們已無法還原一個真實的孔子。但能肯定的是,即便那個留存在一些可信典籍中的孔子形象,依然與大多數人心目中的孔子,有很大差異。

    歷史上真實的孔子是什麼樣?

    (1)還原真實孔子的依據

    記錄孔子生平言行,除《論語》和《春秋左傳》外,散見於《春秋公羊》、《春秋穀梁》、《孟子》、《禮記》、《孔子家語》等一些典籍中。當然第一個為孔子寫出完整傳記的是司馬遷。雖然後代學者,多認為司馬遷在《史記》中的《孔子世家》,對史料並未作嚴格篩選,真偽相間,甚至條理有些紊亂。但不能否認,《孔子世家》卻成了後人瞭解孔子生平的一個基礎。唐朝時,韓愈就曾發出感嘆,要探知孔子時代的實情已不可能。何況今天呢?不過,我們還是能透過一些史料,來盡力發現一個真實的孔子。

    (2)孔子更多時候只是符號

    孔子的歸去來,證明了孔子作為一個符號的事實。歷代尊孔,甚至可以說作為一種“國教”,看重的顯然不是真實孔子的主張,而是那套仁義道德。看重並不代表真的要那樣做,而是要那樣說。用現代的詞講叫“包裝”。

    (3)孔子的名字

    孔子的姓,追溯到先祖是“子”。其遠祖是殷商王室的後裔,商朝滅亡後被封為宋國的宗室。孔氏一族,是自孔子的六世祖起,才姓的孔。孔子的曾祖父因躲避內亂,舉家移居到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從此孔家就成了魯華人。

    孔子的名,叫做“丘”,他法定的姓名應為“孔丘”。

    丘這個名有些來歷,相傳是孔子之母去附近的尼丘山祈禱,然後就懷了孔子,因而得名。又一說是,因孔子出生時頭頂中間凹下,酷似尼丘山,故取名為丘。

    至於我們通常所稱的“子”,是春秋時代人們對學問高深之人的尊稱,比如孔子、老子、墨子、莊子等等都是。

    (4)孔子是私生子嗎?

    《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有人根據這個“野合”,判斷孔子是一個私生子。不過也有人解釋說,是因為叔梁紇在64歲時,娶了20歲的年輕女子顏氏,兩人年齡過於懸殊,與禮不合,所以被稱作“野”。

    (5)孔子長的什麼樣?

    我們在《論語中國》中發文《嘿,孔子丨孔子倒底長得啥模樣?》,可以去看一看。

    說孔子是大高個沒有任何問題,史書一致說他“長九尺有六寸”。九尺六寸約等於今191釐米。

    (6)孔子不諱言草根出身

    孔子並不諱言自己的苦出身,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生活雖苦,但他志向遠大,15歲時即“志於學”,到20歲時就以“博學好禮”而聞名魯國。

    (7)孔子“文武雙全”不是虛言

    (8)孔子是個重感情的人

    孔子雖然整日忙於政事或是教自己的弟子,同時對自己的兒子也是管教甚嚴。

    孔子在周遊列國時,曾被人圍困于山中,其弟子叫他先逃,孔子卻表示願與弟子們一起喪命於此也絕不自己苟且偷生,這也足見孔子是個很重感情的人。

    (9)孔子周遊列國“若喪家之狗”

    在魯國,孔子感到終究難以施展政治抱負,於是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10多名弟子,開始了長達14年的“周遊列國”。是年,孔子已經55歲了。

    (10)孔子是個理想主義者

    孔子一生安貧樂道,在周遊途中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在周遊列國時,幾次被困,險些喪命,但他並不灰心,仍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有鄭華人說他“累累(頹喪、憔悴)若喪家之狗”,他欣然大笑,說:“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的政治思想,他的關於“仁”的倫理觀,以及他的“有教無類”等教育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成為了全民族的精神遺產。

    本文詳細內容請見《論語中國》之《嘿,孔子丨歸來兮,真實的孔子》撰寫丨愛邦編輯寫作中心-義烏工作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晾衣服與舍友發生矛盾,該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