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飛土蜂

    古人在安排日曆時肯定經過全盤考慮的,春播,夏長,秋收,冬藏,這是大然的規律,古時間是農耕社會,春夏秋是比較忙的,只有到了冬季,大家的空閒時間多一些,開展各類慶祝活動比較方便,所以過年放在冬季也就不奇怪了。

  • 2 # 大青山黃河

    “過年”是農耕文化傳承下來的,華人起源於北方,風俗也是隨著人的遷徙,由北到南。冬季北方地裡的莊稼都收割完了,時間多的是,農閒時人們閒暇無事,老在家裡待著也不是個事,這不就整出來個“年”來大家玩玩唄!同時,還能活動一下手腳,敘敘情感。

    要是夏天“過年”,休息十幾天,地裡的草比莊稼還高,沒有了糧食和收成,那冬天只有喝西北風了。古人可沒有現代人控制自然或改造自然的能力。所以,就冬天農閒時玩過年唄!這只是老叟自己的膚淺見解,要想追根溯源,那還得歷史學家去仔細研究。

  • 3 # 日閒記

    華夏民族的年文化,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另有傳說,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一天,舜繼天子位,帶領部下祭拜天地,人們由此把這一天當作歲首。

    中國的歷書被稱為《夏曆》,夏曆新年就是《夏曆》中一年的起始點。商周時期,“年”為(禾)與(人)結合而成,意為“耕者載谷而歸”,這就是說“年”誕生之初是人們為慶祝豐收沿襲形成的祭祀活動。

    我們當下所說的“春節”古稱元旦,即正月的第一天。而中國曆代正月的設定日期卻並不一致:

    夏朝用孟春(即正月)為正月

    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十月為正月

    漢朝初期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回以孟春為歲首,後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形成當今使用的夏曆。

    在不同時期,春節有不同名稱:

    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

    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

    唐宋元明時期,則稱為“歲日”、“新正”、“新元”、“元 ”、“元旦”等;

    清代,一直稱為“元日”或“元旦”。

    1912年,新成立的中華民國推行公曆,把“元旦”二字挪用給公曆元月1日。

    1913年,時任內務總長朱啟鈐致袁世凱大總統《定四季節假呈》,擬請定夏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紫江朱氏家承·蠖園文存》記載)。自此,代替夏曆新年稱謂的“春節”二字誕生,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文革期間,某些“進步人士”提出夏曆之“夏”,為“腐朽的”古夏朝之稱呼,於是認為夏曆屬封建帝制遺留產物,要求改稱“夏曆”為“農曆”。從1970年起,大陸華人開始稱夏曆為農曆。我華夏數千年夏曆裡面蘊藏著的文化豈止農業生產的指導?此實為華夏文化傳承之敗筆。

    華人的過年習俗,從一進臘月門就開始了,一直延續到來年二月二,前後要一個多月的時間。由此可見,春節是中華民族一年中最重要和隆重的節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德國在一戰因為兩線作戰導致戰敗,為什麼在二戰仍選擇兩線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