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伊貝林的貝里昂
-
2 # 歷史區總柴
注意,普魯士作為歐洲軍事強國,基本上和當時歐洲所有排的上號的國家動過手,正兒八經的歐洲列強但不是世界列強。
殖民時代開始後,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這兩個世界帝國的衰落,英法崛起,這以後歐洲基本話事人就是英法兩國和代表教廷的哈布斯堡勢力,這三方主導歐洲。
三十年戰爭一打,神聖羅馬帝國徹底被打殘,此後哈布斯堡王朝以維也納為核心的奧地利帝國,英法,北歐勢力,四方決定歐洲大權。
這個時候普魯士興起,但是整個德意志地區被英法奧北歐劃分,亂作一團,如果有一股勢力能夠整合德意志地區,必成世界強國,但是三十年戰爭後的歐洲體系就是傷心分裂德意志,不得使其興起。
然後俄羅斯興起,北歐衰落,此後的時間裡歐洲列強永遠是互相攻伐,防止對方一家做大,比如英法爭奪印度,法國大革命各國圍攻法國,拿破崙帝國建立各國攻擊拿破崙,美國獨立法國支援美國打英國,克里米亞戰爭英法一起支援土耳其打俄羅斯。
但是普魯士的三次王朝戰爭之後,德意志帝國成立了,一個新興的歐洲列強,而且短短几十年成為了經濟工業實力僅次於美國的世界列強,這導致德國成為了眾矢之的,英法俄都把新生的德國作為最大假想敵,德國也想在這些老傢伙嘴裡把他們的地盤拿過來,於是德國尋找盟友,有此開始,才有了改變人類歷史的兩次世界大戰。
當然對德華人自己來說,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意味著近代德國的國家概念真正誕生。
-
3 # 使用者58230744242
德國的統一改變了英法俄獨霸歐洲的局面,一個統一的德國在文化發展和科技創新上對世界都產生了影像。在經濟上有機會超過英法成為歐洲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在西方世界長期保持第二的位置,戰後雖被日本超越,但是德國在西歐一直持第一經濟強國的地位。德國的經濟強大,促進了整個歐洲經濟的發展,對於歐洲進一步的經濟一體化和歐洲保持世界經濟政治舞臺上的主角地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說,德國統一的意義不止對於歐洲,對世界都有非凡的意義。
-
4 # 憤怒野虎
普魯士統一德國後,實行對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教育等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1.政治上實行君主立憲制。取締了封建主的部分特權,加強了君主的統治。2.經濟上實行改革開放,大力發展工業製造業。3.軍事上實行改革,建立軍事學校,實行義務兵役制,加強科技投入,重視科研人才。4.教育上加大投入,建立自小學、中學、大學等各級教育。從小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嚴謹治學,尊師重教。經二、三十年的發展,其國內生產總值直追老牌帝國主義英國。到廿世紀初,德國經濟已經成為僅次於英國的國家,世界的科技發展重心由英國轉向德國。德國也成為資本主義列強爭霸的重要一員。並因與英、法、俄等列強瓜分世界殖民地市場,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之一。
-
5 # 沉140769451
德意志的統一,一個新國家的建立,改變了歐洲的政治、經濟勢力版圖,新國家的野心,令歐洲面臨尖銳的矛盾衝突,一場更全面戰爭的危險擴大。德國如同一支飢餓的狼,四處尋找食物,尋找狩獵的機會,希望掠取更大利益。這個靠軍國主義起家的國家,尋找各種挑起戰爭的機會,以擴大自己的版圖和勢力範圍!當奧匈帝國的斐迪南大公在薩那熱窩遇刺身亡後,其馬上鼓動這個曾經的德意志家長一同挑起了世界大戰的序幕。這個國家的出現首先帶給人類的是巨大的災難和痛苦,上億的人類在它挑起的戰爭中喪生。德華人所謂的嚴謹、一絲不苟,其實正是一個以軍國主義立國的國家的民族特徵,它排除了奧地利德意志人相對浪漫、平和的氣質,用軍隊的紀律塑造出德國的民族氣質。現代的德國面對幾個實力遠比它強大的國家,不得不暫時收起它鋒利的爪牙,用它那硬梆梆的狼尾巴裝成狗的模樣輕輕搖擺,讓許多無知的人以為它真的變成了一支牧羊犬!戰爭是促進人類技術發展的加速器,而那些加速器不是為了幹別的,它加速的技術,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更有效率的殺死人類!和毒氣室、焚屍爐是一樣的!
-
6 # _175856862
所以說,統一不是好事,秦國一統一就奴役百姓,結果很快滅亡,不統一反而享國幾百年。德國不統一就不會有二次世界大戰。類似例子不勝列舉。大一統往往就是權力失去制衡的開始,從此潘多拉魔盒開啟,
-
7 # 戰塲YOK1942419
影響就大得很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出現,整個歐洲的局勢都大變,他們各方面實力強大,對日後歷史程序做成極大的影響,歐洲數百年的風風雨雨,也少不了日爾曼民族一份,當時歐洲是全球最先進發達地區,當然是舉足軽重,德國崛起,天下震動,到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發動二戰,更改變了人類歷史程序。
-
8 # 娵訾靜淵juzijingyuan
歐洲大陸迎來法國一家獨大變成兩強並立,使歐洲大陸始終因為兩強而處於敵對狀態。歐洲由英法兩強變成英法德三國鼎立,英國不再是“光榮孤立”的國家政策,而是被迫換成歐洲平衡戰略。英國總是扮演挑撥離間的人物,打強扶弱,這就是普法戰爭後歐洲的格局。
回覆列表
可以說,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建立對歐洲國際格局的影響是顛覆性的。
十九世紀的歐洲大國關係大體上可以用“均勢”一詞來概括。西邊是法國、東邊是沙俄帝國,而這都是傳統上的Continental大帝國。中歐地區則相對比較分散,普魯士和奧地利雖然也是強國,但在歐洲大國體系中並不突出,那個時候歐洲普遍認為奧地利是大德意志地區的主要力量。英國更是依靠“大陸均勢”“光榮鼓勵”政策靈活掌控歐洲格局。在1815年維也納和會上,奧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英國外交大臣卡斯爾雷、甚至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都是均勢的主要倡導者和維護者。為歐洲和平立下汗馬功勞。
但是,隨著1848年歐洲民族主義浪潮上臺的一批人徹底顛覆了這一局面,其實,在這批人中的代表人物並不是德華人,而是後來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拿破崙三世認為維也納體系是為了限制法國而生的,他致力於打破這一體系。而其政策正為後來義大利和德意志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也為自己的失敗埋下伏筆。
德國統一使歐洲中部突然出現了一個強大的政治力量。傳統來說,分裂的中歐是法國和沙俄影響力擴張的通道。從三十年戰爭開始,法國紅衣主教黎塞留就認識到這一點:法國在歐洲的霸權必須建在歐洲中部的分裂之上。但是德國的統一堵住了這一通道,法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也徹底終結。德國的統一加上波蘭地區的起義,使沙俄也必須改變擴張方向,先是向東擴張,在日俄戰爭失敗之後,不得不再次回到歐洲,在大斯拉夫主義的裹挾下,一頭砸進巴爾幹,為最後的一戰埋下伏筆。
因此,德國的統一不是孤立的事件,其對歐洲的影響絕對是顛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