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1、冷兵器時代打仗時士兵有可能是有盔甲的(當然大多可能是沒有的,或者有簡單的皮甲),這受當時的冶金條件、國力和士兵個人的財力決定的。早期連冶鐵都沒有的時候,自然不會有鐵片,可能會有其他金屬片。後來到了14世紀,出現了板甲【古代的軍事裝備,板甲是由經過塑形的大塊板狀金屬製造而成的一種盔甲,這是相對於由大量細小金屬環製成的鎖甲和小金屬片製成的鱗甲、札甲而言的。】這個類似於題主提出的綁在身上鐵甲的問題。關鍵是誰能使用板甲,一般來說只有高貴的騎士才能承擔盔甲的高昂費用,士兵是無法承擔的。即使士兵可能承擔製作成本,但是靠著人力驅動這樣的盔甲,士兵能夠作戰多長時間是個問題,何況穿上這樣的盔甲機動性幾乎為零。對於軍隊的將領和士兵肯定都不想看到這樣的局面發生,只有部分騎士可以穿戴這樣的板甲,全身包裹起來,上馬需要幾個僕人幫助,衝鋒時都需要專門的馬匹才能進行短距離衝擊。矛與盾的對抗到了16世紀以後隨著大型火繩槍的出現,板甲無法面對大型火繩槍的穿透力,即使沒有穿透巨大的衝擊力也對身穿板甲的戰士造成巨大的損傷。板甲慚慚退出歷史舞臺(曾經演化成胸甲),到了後膛槍的出現板甲徹底消失。

    回顧一下冷兵器時代是有“鐵甲”的,這個鐵甲有整體的也有小片狀或環狀連線而成的。為什麼不能大規模使用鐵甲,這是需要平衡機動性、防護力的。特殊戰鬥情景下,勇猛的武士可能身披數層甲,以追求絕對防護,一般在攻堅時使用,大多數情況下盔甲穿太多太厚,會影響機動性,更多的情況下,是沒有財力裝備優質的盔甲給到每個士兵。

    2、到了熱兵器時代,隨著板甲的退出,面對速度越來越快、穿透越來越強的彈丸,很長一段時間士兵的防護被壓制,機動靈活是主要目標,反正穿什麼都一樣,該打穿還是打穿。為防止彈片傷害(面對槍,大炮才是士兵更畏懼的存在),後來才出現防彈衣。這時的防彈衣更多是複合材料構成單的複合型防護結構,以吸收和抵消衝擊力。

    【95式自動步槍的口徑是5.8mm,為無託式結構,穩定性好。使用5.8毫米的子彈在100米的距離對鋼板射擊後發現,擊穿的鋼板的厚度達到了8毫米。擊穿後仍有一點微小的動能存在。】

    回顧現代戰爭,如果僅依靠鐵甲來抵擋子彈或彈片的傷害,那需要鐵甲的厚度會很大,穿上這樣的鐵甲士兵能否走得動還是個問題,所以現代的防彈衣多是複合材料,即使硬體防彈衣也多是採用特種鋼板、超強鋁合金等金屬材料或者氧化鋁、碳化矽等硬質非金屬材料為主體防彈材料【由此製成的防彈衣一般不具備柔軟性,以插板形式為主】,至於軟體防彈衣的材料主要以高效能紡織纖維的複合材料無緯布為主,這些高效能纖維遠高於一般材料的能量吸收能力,賦予防彈衣防彈功能。

    回顧一下熱兵器時代,早期由於技術原因、成本原因等無法給每一位士兵裝備鐵甲,主要原因是裝了白裝、資源不足和沒錢裝。隨著材料的發展現代防彈衣逐漸出現在現代作戰士兵的身上,主要目的是防禦低速彈頭或彈片的侵害,至於大口徑槍支或特種彈頭現代防彈衣還是沒有辦法對付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園畢業照穿學士服有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