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舟釣江雪

    歷史教材中描寫歷史事件都很簡短,往往只講一個朝代的關鍵事件,如講唐朝,僅講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就結束了。對這些歷史事情的前因後果沒有詳細交代,這就容易讓人斷章取義而造成誤解。

    另外,不要說歷史書了,即便是歷史典籍中的原文都很多是經過取捨甚至修飾的,比如堯舜禹時期的禪讓,就有很多人表示懷疑,《竹書年紀》更是直接否定了禪讓事件。

    近年來,對於歷史典籍的記載,後人考證的很多,也糾正了不少。對於歷史事件的真偽,往往要對比正史、野史及同時期其他國曆史去推理,有的甚至要透過考古,挖掘出相關文物,才能得出結論,比如青銅器的出土等。

  • 2 # 塵風溪川

    主要是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太厚重,如此厚重的歷史,僅僅幾本課本就寫完了,大概用的是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寫得簡略,導致讀者讀的時候很容易摸不著頭腦。

    況且教材裡面的內容都是官方修史,這個……就不多說了,總體來說,這樣的話就不能客觀的評價歷史以及歷史人物。每一個歷史事件或是歷史人物都是立體的,由多種因素或多個方面組成,不能僅僅從單方面來看,而歷史教材恰恰就體現了這個缺點,專題史割裂,通史雜亂。

  • 3 # 使用者67724358697

    的確是這樣,簡單舉個例子。

    眾所周知,黃河幾字形繞開陝西,西安沒黃河。

    西安關中是中國最典型的“馬爾薩斯陷阱”存在地區。

    縱觀歷史:

    1、明末天下大亂,首先是從陝西(時屬延安府)開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陝西的受災之早,受災之重。民不聊生無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謂“天降奇荒,所以資(李)自成也。”

    萬曆在位48年間(1573-1620年)有災荒記載的就佔25年,崇禎年間幾乎連年災荒。

    天啟七年(1627年),陝西發生大旱,次年即崇禎元年繼續大旱,其中陝北受災程度最重。

    崇禎三年,災區擴大到全陝。到崇禎六年,旱蝗霜三災並至,全省大飢。

    2、果然,民國18年,陝西西安關中地區再次發生大饑荒。

    民國十八年發生在陝西關中的大饑荒,又名“民國十八年年饉”。

    陝西人把一年中一料未收稱為饑年,兩料未收稱為荒年,連續三料未收稱為年饉。

    實際上民國十八年年饉從民國十七年就開始了,據近代大量史志和報刊資料記載,民國17年(1928年)陝西始露旱情,夏季二麥歉收,秋未下種,冬麥亦無透雨下播。民國18年(1929年)全省旱象更加嚴重,春至秋滴雨未沾,井泉涸竭,涇、渭、漢、褒諸水斷流,多年老樹大半枯萎,春種愆期,夏季收成不過二成,秋季顆粒未登,饑荒大作,草根、樹皮皆不可得 ,死者日眾、殍滿道旁、屍腐通衢、流離逃亡,難以數計。

    長安、武功、鳳翔、扶風、乾縣、岐山、眉縣、興平、咸陽、臨潼、渭南、周至、蒲城、合陽、寶雞、隴縣、澄城、淳化、長武、褒城、禮泉等縣為重災區。全省940餘萬人口,餓死者達250萬人,逃亡者約40萬人,有20多萬婦女被賣往河南、山西、北平、天津、山東等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準備省考,想多買些題,有什麼推薦?哪家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