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麻煩踩下剎車
-
2 # 熟悉的人變陌生
首先,當時地理知識的侷限性,當鄭和的船隊到達紅海地區的時候,他們就以為到達了盡頭,所以並沒有繼續下去!
其次,目的達到,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就是向世界宣傳明朝的強大,當目的或者說是任務已完成,船員們已經沒有繼續下去的必要。
鄭和下西洋足以說明了當時統治者已經具備了發展的目光,我們的名族是一個和善的民族,自古如此!
-
3 # 為she著迷
沒不算環球,因為他的路線一直的中國海域-馬六甲-印度洋這個方向,最遠是紅海。
所以他不可能到達美洲,甚至登上歐洲大陸的機率也很小。
因為他的職責就是:1.向沿途國家展示大明的國力,大明數百藩國水分不高,但時效有待考量。
2.所謂的尋找失蹤的朱允炆。
他沒有動機,也沒有機會環遊全球。
第一個環遊全球的,是麥哲倫的船隊。
最新的說法是鄭和是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全球航行的人,是一個英國退役的海軍軍官寫了一本書《1421,中國發現世界》,他在書中用自己的思路推斷是鄭和第一次完成全球航行,但這個說法並沒有得到大部分專家學者的認可,當時真的有完成航行全球的實力嗎,本著事實求實的態度,我覺得可能性很小。
600年前的公元1405年,鄭和奉明成祖之命開始了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航,然而政治目的大於貿易目的,並不可持續鄭和這支浩大的船隊“七下西洋”沒有完成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只是“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 雖然鄭和航行的資料在其完成最後一次航行後遭明帝國政府焚燬,但其他一些確鑿證據也將鄭和航行情況記錄的清清楚楚。三保太監最遠也僅僅是到達了東非而已。
明朝最引以為傲的鄭和艦隊的規模,它越是龐大就越喪失了“可持續性發展”。因為,鄭和的航行不是靠航海本身獲得經濟支援,全仗明帝國農業經濟提供財力保障,鄭和的航行根本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可能。
因此,儘管中國有當時世界第一的人口、幅員和經濟規模,也只能在短時期內支撐鄭和航海的巨大開支,到了成祖後期,由於國庫支撐次等規模航海日漸不支,朱棣只有下令停止了鄭和的航海活動。
大地是塊平面還是個圓球,不同的“世界觀”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鄭和不可能完成環球航海的最大因素,是當時對世界地理意識的認知。一個相信“天圓地方”的人不可能率領船隊完成環球航行,只有相信地圓說的冒險家 才覺得,對遙遠的目的地,“南轅北轍”的辦法值得一試。
在古代“天道圓,地道方”理論在中國封建王朝宇宙理論體系中是不可動搖的一環,所以,明末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試圖用歐洲人已完成環球航海來向華人推銷地圓說,依然無人相信。
和中國不同,西方很早就有地圓說,古希臘時代人們在海圖繪製和航海上即接受的是大地球體觀,雖然在麥哲倫之前無人能有力證明過大地是個圓球,但從畢達哥拉斯學派開始,地圓說一直有其重要歷史位置,15世紀末,地圓說更是日益流行。
古希臘時地圖就有了中國沒有的經緯度、經緯網和地圖投影法等技術。古希臘人繪製了大量世界地圖,而中國則從來沒有。心中無球,手中無圖,何以環球?
不否認,在明朝初期,中國航海技術依然可以躋身世界一流之列。但如果客觀看待明朝的政經環境,以及鄭和時代中國航海技術的水平,我們只能承認,當時的鄭和,根本不可能完成全球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