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放養有人嚴苛,各國父母的育兒策略為何大不相同?也許有人認為,這是由不同民族的社會文化造成的。這個回答從表明上來看,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如果結合不同時間,認真去了解我們國家育兒狀況,就會發現,不同時代,中國育兒方式差異非常明顯。如果社會沒有經歷劇烈變化,社會文化是相對穩定的。那是什麼原因讓中國育兒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發生了很大變化呢?
雖然中國父母一直重視孩子文化學習,但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即使當時中國經濟條件差,物資匱乏,父母們也沒有像目前這樣在育兒這件事上有極大的焦慮。父母們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績,可是現象不如現在普遍,渴望程度也不如現在高。孩子能升學更好,不能升學去學一門手藝也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各種身懷手藝的師傅很吃香,比如裁縫、木匠、鐵匠等等。那時父母們對孩子的期望是:如孩子不是“會讀書的材料”,那就早一點去學一門謀生的手藝。
現在我們再環顧一下四周,是不是看到這樣的現象:不管孩子擅不擅長讀書,父母們都極度渴望孩子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在孩子學習管理方面日趨嚴格,以免孩子因中考成績不理想被分流到職業高中。
新中國成立後父母育兒變化,顯然不是民族文化改變造成。所以養育方式不同源於民族及社會文化不同這個說法是不完全正確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祖國的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高速發展。難道育兒策略由社會經濟水平高低確定?現在家長對孩子要求更嚴、期望更多是因為較高的社會經濟水平造成的?
不盡然!瑞典的經濟夠發達了吧?但瑞典是鼓勵寬容和放任的教養方式的典型,在那裡,父母們認為,要求一個學齡前兒童安靜地坐在餐桌前是有違基本人權的,更別說像中國某些家長,孩子在上幼兒園,就被要求像小學生那樣坐在書桌前學習功課了。在瑞典,正式教育要到7歲才開始,小學生在年滿13週歲之前不會收到任何成績單,其社會的共識是,讓孩子承受壓力和焦慮是罪大惡極的。看來,經濟水平高低也不是養育方式的決定因素。
那麼,究竟是什麼決定了社會層面的不同養育方式(即育兒策略)?
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是客觀存在的“不平等”造成,比如每個職業機會不平等、工資報酬不平等……,不平等程度越高,社會層面的育兒方式越嚴苛。
因為世界各地,無論富裕還是貧窮,父母都希望孩子成年後能有比較好的生活,好生活需要一定的經濟保障。在擁有機會多寡、工資報酬高低有比較大差別的社會,為了使自己的孩子出人投地,人們會更趨於採用較嚴苛的育兒方式。而有利於孩子自己發揮潛能的放任式養育就可能沒有立足之處。
總之,對社會層面上的育兒策略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不是文化,而是社會經濟激勵和約束。換句話來講,各國育兒策略由社會不平等程度決定。社會不平等水平較低的國家,比如荷蘭、挪威、芬蘭、瑞典、德國、瑞士等,父母重視培養獨立性和想象力,並且不太執著於對孩子灌輸嚴格的職業規劃,因此一般採用放任教養方式。如果我們關注一下社會不平等水平較高的國家育兒情況,就會發現那裡一般都是採用比較嚴苛的教養方式。
有人放養有人嚴苛,各國父母的育兒策略為何大不相同?也許有人認為,這是由不同民族的社會文化造成的。這個回答從表明上來看,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如果結合不同時間,認真去了解我們國家育兒狀況,就會發現,不同時代,中國育兒方式差異非常明顯。如果社會沒有經歷劇烈變化,社會文化是相對穩定的。那是什麼原因讓中國育兒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發生了很大變化呢?
雖然中國父母一直重視孩子文化學習,但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即使當時中國經濟條件差,物資匱乏,父母們也沒有像目前這樣在育兒這件事上有極大的焦慮。父母們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績,可是現象不如現在普遍,渴望程度也不如現在高。孩子能升學更好,不能升學去學一門手藝也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各種身懷手藝的師傅很吃香,比如裁縫、木匠、鐵匠等等。那時父母們對孩子的期望是:如孩子不是“會讀書的材料”,那就早一點去學一門謀生的手藝。
現在我們再環顧一下四周,是不是看到這樣的現象:不管孩子擅不擅長讀書,父母們都極度渴望孩子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在孩子學習管理方面日趨嚴格,以免孩子因中考成績不理想被分流到職業高中。
新中國成立後父母育兒變化,顯然不是民族文化改變造成。所以養育方式不同源於民族及社會文化不同這個說法是不完全正確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祖國的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高速發展。難道育兒策略由社會經濟水平高低確定?現在家長對孩子要求更嚴、期望更多是因為較高的社會經濟水平造成的?
不盡然!瑞典的經濟夠發達了吧?但瑞典是鼓勵寬容和放任的教養方式的典型,在那裡,父母們認為,要求一個學齡前兒童安靜地坐在餐桌前是有違基本人權的,更別說像中國某些家長,孩子在上幼兒園,就被要求像小學生那樣坐在書桌前學習功課了。在瑞典,正式教育要到7歲才開始,小學生在年滿13週歲之前不會收到任何成績單,其社會的共識是,讓孩子承受壓力和焦慮是罪大惡極的。看來,經濟水平高低也不是養育方式的決定因素。
那麼,究竟是什麼決定了社會層面的不同養育方式(即育兒策略)?
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是客觀存在的“不平等”造成,比如每個職業機會不平等、工資報酬不平等……,不平等程度越高,社會層面的育兒方式越嚴苛。
因為世界各地,無論富裕還是貧窮,父母都希望孩子成年後能有比較好的生活,好生活需要一定的經濟保障。在擁有機會多寡、工資報酬高低有比較大差別的社會,為了使自己的孩子出人投地,人們會更趨於採用較嚴苛的育兒方式。而有利於孩子自己發揮潛能的放任式養育就可能沒有立足之處。
總之,對社會層面上的育兒策略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不是文化,而是社會經濟激勵和約束。換句話來講,各國育兒策略由社會不平等程度決定。社會不平等水平較低的國家,比如荷蘭、挪威、芬蘭、瑞典、德國、瑞士等,父母重視培養獨立性和想象力,並且不太執著於對孩子灌輸嚴格的職業規劃,因此一般採用放任教養方式。如果我們關注一下社會不平等水平較高的國家育兒情況,就會發現那裡一般都是採用比較嚴苛的教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