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夕一夏一世紀
-
2 # 太陽雨之歌
明確回答:不可能!絕不可能!
我承認諸葛是奇才,但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諸葛再有通天的本事,頂多再為蜀漢多打一點地盤,多撐一些時日,卻無法改變歷史趨勢。
以魏文帝曹丕為例,其施政可以說與時俱進。1、確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緩和曹氏與士族的關係,並將人事權從地方收歸了中央。2、發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穩定社會秩序,基本解決戰爭造成的通貨膨脹問題。3、與民休養,採取戰略守勢,恢復生產,使北方地區重現安定繁榮。4、恢復太學,建立儒家思想教育機構,實現了文化復興。這些政策,都是人心所向,士族和百姓真心擁護,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大勢,因此,曹魏政權人才濟濟,財富多多,百姓只知有魏,誰還記得那個腐化墮落的漢。
再看蜀漢,假設劉備仍然佔據荊州,與孫權也沒有翻臉,也沒有冷落諸葛亮,君臣一體按照隆中戰略擼起袖子加油幹,也許能夠實現一時的興旺。但蜀漢畢竟偏居一隅,除成都是天府之國外,其它地域多不開化,生產力與中原地區不可同日而語,而且人才匱乏,斷層嚴重,國家整體實力仍然無法與曹魏相比。
若劉備沒有病死白帝城,大軍沒被燒光,國力持續增強,劉備也不可能對曹魏用兵。因為諸葛亮早在隆中就坦言,與魏“此誠不可與爭鋒”。若要用兵須”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那得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注意這個前提:天下有變。但天下沒變,大勢沒變。曹魏政權還是比較穩固的,曹操死了有曹丕,曹丕掛了有曹叡,個個勵精圖治。哪怕後期司馬懿搞政變,變的只是當家的扛把子,國家整體沒有動盪,實力仍在穩步提升。
即便劉備強行對曹魏用兵,在諸葛丞相的加持下,應該能夠取得一些戰術上的勝利,但還是無法打破戰略平衡,實力決定一切啊。諸葛亮6出祁山,姜維9伐中原,不都是無功而返。
而且,諸葛亮的隆中戰略還存在一個巨大的坑——光復漢室。老百姓哪管你漢不漢,誰的政策好就跟誰過。何況當時天下人心早已沒有了漢。
回覆列表
諸葛亮其實是知道劉備是無法統一天下的,因為此時曹操已經統一北方,孫權又很穩定,想統一天下,簡直是難於上青天,可以說是逆天而行,可是諸葛亮為什麼同意了呢?說實話,被劉備感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才能很高,如果他一直待在南陽,他的才能就無法施展,後人也就不會銘記諸葛亮了,所以他想施展才能。還有,雖然他知道無法統一,但是他還是決定放手一搏,提出隆中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還是存有一絲希望的,當然,確實從諸葛亮出山到夷陵之戰之前所有方針都是按隆中對走的,劉備節節勝利,穩固西川,所以看起來劉備統一天下也不是沒有可能,從中也看出來諸葛亮的才能,可是,荊州丟失,火燒連營七百里之後,蜀漢徹底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此時諸葛亮完全明白蜀漢統一天下完全就是不可能,可是他仍舊逆天而行,北伐曹魏,正是應了那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他顧不了那麼多了。最終病逝五丈原,每次看諸葛亮病逝總會流淚,他為了蜀漢真是盡了太多的力,可是天意難違,一切無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