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1666年左右烏木落地鍾。
提到落地鍾,這又是英華人一項偉大的發明。落地鐘的發明者是英國鐘錶大師。亞哈隨魯.弗蒙提奧。。
落地鍾就是一個帶有長擺錘的砣錘動力牆鍾。並在鐘的整個外圍用木殼包裹起來,看上去美觀和一體化。而且移動方便。便於拆卸。所以當落地鍾在大約1660年問世後,對牆鐘形成了極大的威脅。隨之逐漸淘汰了牆鍾。
木製框架結構的鐘殼,表面全部採用了英國傳統的烏木貼皮工藝,高達190.5釐米。鐘的主體被一個左、右以及正面都帶有玻璃窗的木罩套住的,可以隨意抽取下來,而正面沒有可以隨意開啟的門的設計。房簷式尖頂的設計,這是焦瑟夫.尼比及其家族固有的設計風格,即使是焦瑟夫.尼比家族所製作的木檯鐘,也是同樣是此類尖頂設計.由於整個鍾殼都是烏木,呈現一片漆黑,因此正方形的金屬鐘面就顯得格外的清晰。
很顯眼的一個與鐘面大小相同的銀質羅馬數字及阿拉40數字的雙數字圈,簡潔明瞭:數字圈外圍的四個角上,是銅鎏金質地手工雕刻的花飾圖案.緊緊圍繞著銀質數字圈;在數字圈內,除了正中心有一些雖花的圖案之外,大部分都沒有任何修飾.我想其用意就是能更清楚地看到指標。同樣,在數字圈內可以看到一左一右兩個遮擋著的
上勁孔,遮擋是為了防止灰塵的進入.另外,還有被稱之為"牛津指標"(OxfrdHands)的分針和時針;6點的下面有製作人的簽名和地點:Josep卜KnibbofOxfordfecit,說明了這檯鐘是在牛津市制作的。
整個鐘面和機芯是架在木鐘殼上方的一個木架上的,當你取下玻璃罩,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機芯。機芯最上方是一個大的報時鈴鐺,在鈴鐺的下方有個冠狀擒縱輪,說明這檯鐘使用的是冠狀擒縱。我之前提到過,焦瑟夫.尼比於1670年左右完善了英國科學家一一羅伯特.胡克(RobertHooke)在1657年所發明的錨式擒縱技術(AncHorEscapement),並且最先把錨式擒縱技術使用在他自己所製作的落地鍾裡。這檯鐘之所以被英國專家理論上判定為大約1666年,我想是因為機芯所使用的仍然是冠狀擒縱機構,而不是他本人發明的錨式擒縱機構,僅這一點就可以說明此鍾一定是1670年之前的。
另外,焦瑟夫.尼比本人是在1670年來到倫敦市開辦鐘錶公司,根據此鐘的鐘面上的簽名地點是牛津市,也可以斷定這檯鐘一定是1670年之前的作品。
機芯裡的五根夾板銅支柱,表明了這是一臺高質量的機芯,行內人士都說,夾板支柱越多,機芯質量就越高。清晰可見的兩組羊腸線所拉動的鉈錘動力源,一組是走時所需,另一組則是半點和正點報時所用。"瓶子"形狀的機芯後板上,沒有任何裝飾的圖案。右上方有一個報時輪盤,這是17世紀末期英國機芯的一大特點,另外,還可以看到兩側分別鼷出的齒輪邊緣以及一個彎曲的可調式"梨"形小擺錘,在機芯板的前方靜止著。
(個別圖片來自書本拍攝,其餘圖片來自青雅鐘錶 中國領先進口機械時鐘零售集團)
英國1666年左右烏木落地鍾。
提到落地鍾,這又是英華人一項偉大的發明。落地鐘的發明者是英國鐘錶大師。亞哈隨魯.弗蒙提奧。。
落地鍾就是一個帶有長擺錘的砣錘動力牆鍾。並在鐘的整個外圍用木殼包裹起來,看上去美觀和一體化。而且移動方便。便於拆卸。所以當落地鍾在大約1660年問世後,對牆鐘形成了極大的威脅。隨之逐漸淘汰了牆鍾。
設計風格木製框架結構的鐘殼,表面全部採用了英國傳統的烏木貼皮工藝,高達190.5釐米。鐘的主體被一個左、右以及正面都帶有玻璃窗的木罩套住的,可以隨意抽取下來,而正面沒有可以隨意開啟的門的設計。房簷式尖頂的設計,這是焦瑟夫.尼比及其家族固有的設計風格,即使是焦瑟夫.尼比家族所製作的木檯鐘,也是同樣是此類尖頂設計.由於整個鍾殼都是烏木,呈現一片漆黑,因此正方形的金屬鐘面就顯得格外的清晰。
很顯眼的一個與鐘面大小相同的銀質羅馬數字及阿拉40數字的雙數字圈,簡潔明瞭:數字圈外圍的四個角上,是銅鎏金質地手工雕刻的花飾圖案.緊緊圍繞著銀質數字圈;在數字圈內,除了正中心有一些雖花的圖案之外,大部分都沒有任何修飾.我想其用意就是能更清楚地看到指標。同樣,在數字圈內可以看到一左一右兩個遮擋著的
上勁孔,遮擋是為了防止灰塵的進入.另外,還有被稱之為"牛津指標"(OxfrdHands)的分針和時針;6點的下面有製作人的簽名和地點:Josep卜KnibbofOxfordfecit,說明了這檯鐘是在牛津市制作的。
年限分析整個鐘面和機芯是架在木鐘殼上方的一個木架上的,當你取下玻璃罩,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機芯。機芯最上方是一個大的報時鈴鐺,在鈴鐺的下方有個冠狀擒縱輪,說明這檯鐘使用的是冠狀擒縱。我之前提到過,焦瑟夫.尼比於1670年左右完善了英國科學家一一羅伯特.胡克(RobertHooke)在1657年所發明的錨式擒縱技術(AncHorEscapement),並且最先把錨式擒縱技術使用在他自己所製作的落地鍾裡。這檯鐘之所以被英國專家理論上判定為大約1666年,我想是因為機芯所使用的仍然是冠狀擒縱機構,而不是他本人發明的錨式擒縱機構,僅這一點就可以說明此鍾一定是1670年之前的。
另外,焦瑟夫.尼比本人是在1670年來到倫敦市開辦鐘錶公司,根據此鐘的鐘面上的簽名地點是牛津市,也可以斷定這檯鐘一定是1670年之前的作品。
機芯裡的五根夾板銅支柱,表明了這是一臺高質量的機芯,行內人士都說,夾板支柱越多,機芯質量就越高。清晰可見的兩組羊腸線所拉動的鉈錘動力源,一組是走時所需,另一組則是半點和正點報時所用。"瓶子"形狀的機芯後板上,沒有任何裝飾的圖案。右上方有一個報時輪盤,這是17世紀末期英國機芯的一大特點,另外,還可以看到兩側分別鼷出的齒輪邊緣以及一個彎曲的可調式"梨"形小擺錘,在機芯板的前方靜止著。
(個別圖片來自書本拍攝,其餘圖片來自青雅鐘錶 中國領先進口機械時鐘零售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