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放開朕朕還能學
-
2 # 層城鵷雛
中年閏土和少年閏土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讓人唏噓不已,少年時代的閏土聰明活潑,中年閏土卻思想麻木,寡言少語。這是一種失落的憐憫心情,使我想起了孔子的話“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小說主人公對閏土的心情是複雜的,首先肯定是一落千丈的失落感。少年閏土樸實、機靈、勇敢,知識豐富,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來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少年。小說主人公想著他將來不說出人頭地吧,肯定會超越一般人,依舊積極、Sunny、向上、進步。熟料想,中年閏土變得那麼落後,不但思想麻木,反應遲鈍,而且等級觀念強烈。這與小說主人公的預期大相徑庭,失落痛苦的感覺肯定非常強烈。
其次,小說主人公對閏土表現出來了強烈的同情,封建禮教害人不淺,使一個機靈的孩子變成了麻木的人。中年閏土之所以會這樣,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但更大的原因卻在於封建思想。封建思想麻痺人,封建等級觀念深入人心。閏土變成了一個忠厚老實的農民,突破不了其階級侷限性。
魯迅對待小說人物的一貫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是作者對待閏土卻不是這樣,其對閏土卻是深深的憐憫之情。閏土之所以這樣,不怪他自己,任何人都有責任。
魯迅在《故鄉》的最後描寫了三種人,一種是為生活而辛苦奔波,一種是為生活而辛苦麻木,一種是為生活而辛苦恣睢。今天,這三種人依舊存在,想一想自己屬於哪種型別。
魯迅雖然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卻無法改變人民的麻木神經,同時又找不到一條良好的出路。只好寄託希望於月亮: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
魯迅《故鄉》是一篇回憶性的小說,全文籠罩著一層昏暗淒涼的陰雲,但結尾卻依然富有飽滿的激情和希望。從前的閏土有著紫色的小臉、健康的膚色和天真的性格,他給“我”講雪夜刺猹和雪地捕鳥的趣事,還送“我”漂亮的貝殼和鳥毛,和“我”是多麼親密無間的朋友啊。而三十年後的成年閏土臉色蠟黃,手指像枯樹枝一般,對“我”恭恭敬敬,生疏了不止一分。“我”一開始得知要見到閏土時欣喜若狂,但見到閏土之後他對我格外恭敬,他不像小時候那樣天真活潑好動,他唉聲嘆氣,杞人憂天。我所有的回憶在一聲“老爺”中徹底結束,土崩瓦解,分崩離析。“我”失望至極,內心充滿了失落感和無奈感。記憶中的故鄉不復存在,記憶中的好友變了樣子,現實中的是這樣故鄉令人心寒。魯迅透過好友的變化表現故鄉的變化,由此揭示封建等級文化的摧殘人性的思想情感。成長的過程總是伴隨著各種各樣痛苦的時刻。童年的好夥伴若干年之後再見可能是另一副模樣,彼此相識卻又生出一層“厚障壁”,面對對方除了客套話,問問基本情況,便再也說不出任何話語,彼此相顧無言,再沒有對話下去的必要了。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那一刻無奈多於驚訝吧。時間的洪流一刻不停,改變許多人,也改變許多事,親密無間最終形同陌路。沒辦法,我們不能阻止別人成為怎樣的人,我們唯一能做的,是成為怎樣的自己。很多人說魯迅作品太落伍了,整天批判這批判那,封建時代早就過去了好麼。我想說,魯迅的文章在任何時候都能夠讀出深意,也絕不止一種意義,這就是為什麼魯迅作品能夠成為經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