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您客氣點兒批評。哈哈。
個人認為,袁崇煥即使不死,甚至一直當權,他也無法挽救風雨飄搖的大明帝國。下面,我們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分析一下這個事情。請大家開啟瓜子、薯條,我們開始了。
主管上看:主要是這幾個方面,使我對袁督師沒有那麼多期待。
一是袁崇煥不是個合格的戰略家。他是個出色的戰術執行者,讓他守一城一地,足可勝任,甚至還會有小驚喜。但他缺少戰略眼光,對收復遼東沒有全盤的計劃,東一榔頭西一棒,在他當一把手的日子裡,並沒有取得明顯的戰績。這個時候,唯一有可能挽回局面的戰略家是孫承宗,袁崇煥的老師和提拔者。
二是袁崇煥沒有做大事者的氣量。他這個人剛愎自用,很難聽進去別人的意見,性格比較倔強。從他排擠“滿桂”,擅殺“毛文龍”等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他排除異己,很難團結同志,而且心胸比較狹窄,這樣的人是難當大任的。
三是袁崇煥的軍事能力表現一般。寧遠之戰中,他憑藉堅城大炮才打退清軍。在北京保衛戰中,他也是依託城下與清軍決戰。他只在保衛戰中取得過一些戰績,而在野戰中,他率領的明軍在對戰清軍時處於下風,他也不敢和清軍野戰。這裡面固然有兵員素質的問題,但也反映出他軍事指揮能力的不足。
四是袁崇煥不懂政治無法在朝立足。袁崇煥最吃虧的地方,就是他不懂政治,做事完全不考慮政治影響,也不考慮皇帝的感受,對崇禎連唬帶騙,連“計五年,全遼可復”這樣“廖慰上意”的大話也敢順嘴胡說,北京保衛戰時還敢把敵軍引到皇帝屁股底下決戰,可見他政治水平之低。
這些是袁崇煥的主觀因素,但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真正使明朝徹底完蛋的,還是明朝自身的原因。
一是“國之將亡,必有妖孽”。翻開崇禎那幾年的歷史,連續幾年都是“大旱,大大旱,大大大旱”。災民遍野,餓死著不計其數。而朝廷又沒有足夠的錢賑災,使流民得不到安置。
二是朝廷決策的無奈。這邊鬧著災,可朝廷的老爺們覺得旱災不如清兵的威脅大,為了和清兵打仗,只能不斷的增加賦稅,即“遼餉”。災民飯都吃不上,哪來錢交稅?這是官逼民反。
三是朝廷裡的黨爭。崇禎死的時候,說了一句“文臣皆可殺”。這話說的沒毛病,那個時候朝廷的官員把心思都放在黨爭上,根本沒人幹活,崇禎下的旨意也經常得不到落實,這是典型的自己作死。
四是經濟原因。以前看過一本書,說明朝滅亡是一個經濟學的案例,因為明朝市場經濟發展太快,而內部貨幣“白銀”流通不足,導致了等等等等等的結果,我沒記住,想必您也不喜歡聽這種深刻的經濟學,您就知道有這回事就行了。
五是“關寧防線”根本擋不住清軍。“關寧防線”確實是固若金湯,但清軍在吃了幾次虧後,已經不去硬啃這些城市的門磚了,他們幾次攻入明朝腹地,都是繞道蒙古,迂迴過去的,遠是遠了點,不過總比送死強啊。就像二戰的馬奇諾防線,沒有了敵人,再堅固的工事又有何用呢?
綜上所述,袁督師即便活著,他也是有心殺賊而無力迴天,明朝的消亡是歷史的必然,歷史大潮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就是這個道理。
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您客氣點兒批評。哈哈。
個人認為,袁崇煥即使不死,甚至一直當權,他也無法挽救風雨飄搖的大明帝國。下面,我們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分析一下這個事情。請大家開啟瓜子、薯條,我們開始了。
主管上看:主要是這幾個方面,使我對袁督師沒有那麼多期待。
一是袁崇煥不是個合格的戰略家。他是個出色的戰術執行者,讓他守一城一地,足可勝任,甚至還會有小驚喜。但他缺少戰略眼光,對收復遼東沒有全盤的計劃,東一榔頭西一棒,在他當一把手的日子裡,並沒有取得明顯的戰績。這個時候,唯一有可能挽回局面的戰略家是孫承宗,袁崇煥的老師和提拔者。
二是袁崇煥沒有做大事者的氣量。他這個人剛愎自用,很難聽進去別人的意見,性格比較倔強。從他排擠“滿桂”,擅殺“毛文龍”等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他排除異己,很難團結同志,而且心胸比較狹窄,這樣的人是難當大任的。
三是袁崇煥的軍事能力表現一般。寧遠之戰中,他憑藉堅城大炮才打退清軍。在北京保衛戰中,他也是依託城下與清軍決戰。他只在保衛戰中取得過一些戰績,而在野戰中,他率領的明軍在對戰清軍時處於下風,他也不敢和清軍野戰。這裡面固然有兵員素質的問題,但也反映出他軍事指揮能力的不足。
四是袁崇煥不懂政治無法在朝立足。袁崇煥最吃虧的地方,就是他不懂政治,做事完全不考慮政治影響,也不考慮皇帝的感受,對崇禎連唬帶騙,連“計五年,全遼可復”這樣“廖慰上意”的大話也敢順嘴胡說,北京保衛戰時還敢把敵軍引到皇帝屁股底下決戰,可見他政治水平之低。
這些是袁崇煥的主觀因素,但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真正使明朝徹底完蛋的,還是明朝自身的原因。
一是“國之將亡,必有妖孽”。翻開崇禎那幾年的歷史,連續幾年都是“大旱,大大旱,大大大旱”。災民遍野,餓死著不計其數。而朝廷又沒有足夠的錢賑災,使流民得不到安置。
二是朝廷決策的無奈。這邊鬧著災,可朝廷的老爺們覺得旱災不如清兵的威脅大,為了和清兵打仗,只能不斷的增加賦稅,即“遼餉”。災民飯都吃不上,哪來錢交稅?這是官逼民反。
三是朝廷裡的黨爭。崇禎死的時候,說了一句“文臣皆可殺”。這話說的沒毛病,那個時候朝廷的官員把心思都放在黨爭上,根本沒人幹活,崇禎下的旨意也經常得不到落實,這是典型的自己作死。
四是經濟原因。以前看過一本書,說明朝滅亡是一個經濟學的案例,因為明朝市場經濟發展太快,而內部貨幣“白銀”流通不足,導致了等等等等等的結果,我沒記住,想必您也不喜歡聽這種深刻的經濟學,您就知道有這回事就行了。
五是“關寧防線”根本擋不住清軍。“關寧防線”確實是固若金湯,但清軍在吃了幾次虧後,已經不去硬啃這些城市的門磚了,他們幾次攻入明朝腹地,都是繞道蒙古,迂迴過去的,遠是遠了點,不過總比送死強啊。就像二戰的馬奇諾防線,沒有了敵人,再堅固的工事又有何用呢?
綜上所述,袁督師即便活著,他也是有心殺賊而無力迴天,明朝的消亡是歷史的必然,歷史大潮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