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嘉慶於1799年下旨,“葉爾羌離京路途甚遠,運送玉石,倍覺費力”,“所解玉石,行至何處,即行拋棄,不必前解”。

回覆列表
  • 1 # 路之意

    嘉慶皇帝,給世人的印象屬於比較平庸,仁慈不夠仁慈、昏庸不夠昏庸、霸氣不夠霸氣、軟弱不夠軟弱,但有一點還是比較好的,他對社會民生的問題比較關注,雖然效果不太理想,但這也是乾隆末期社會早已弊端叢生,積重難返造成的。

    乾隆四十二年,清兵更是在密爾岱山挖出了一塊重量超過五噸的和田玉,乾隆皇帝得知後,命匠人將其製作成了一曠世傑作《大禹治水圖》。

    根據史書記載,在《大禹治水圖》完工後,密爾岱山再次給了乾隆皇帝一個驚喜,

    “其年有進密爾岱玉三:前者青,重萬斤,次者蔥白,重八千斤,小者白,重三千餘斤”。

    在此地挖出了三塊和田玉,其中最大的重達萬斤,中等層次的則是八千斤,就連最小的都有三千斤。這換算下來相當於兩萬斤,也就是現在的10噸。

    乾隆一看,這擺明了就是天降祥瑞嘛,於是便下旨讓地方官員動用當地民力,將這十噸和田玉運送到京城來。乾隆這是大手一揮,但底下的百姓可就苦了。密爾岱山平均海拔3600多米以上,山勢險峻,深谷絕壁縱橫交錯,就連現代的高科技都不能平穩度過,何況是在那個時代。

    隨後他不忍百姓受苦,立即下令:

    “葉爾羌離京路途甚遠,運送玉石,倍覺費力,所解玉石,行至何處,即行拋棄,不必前解”。

    同時還命令官員發放銀兩給這些民夫,讓他們早日還鄉,民夫得知後無不高興,百姓都說嘉慶是個好皇帝。

    就這樣,這三塊和田玉被扔到了烏什塔拉附近荒涼的戈壁灘上,從嘉慶1799年下令到現在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而戈壁灘上的和田玉也不見了,有人猜測是被過往的商人或者路過的百姓一點點鑿下來帶走了。

    總結:嘉慶皇帝比較瞭解老百姓的疾苦,所以對於這種費錢費工的工程,一般都是持反對態度。

  • 2 # 泥鰍的呼喊

    嘉慶的出發點是好的,不希望為一己之私而勞民傷財。只可惜嘉慶才能與氣魄都不夠,想下決心剷除腐敗安民強國,一直到晚年都沒能完成自已的巨集大理想。由此可見,貪腐的官場就象得了癌症,治癒的可能微乎其微。說明官場的貪腐氾濫最終只有一個結局,那就是政權的敗亡!

  • 3 # WHJDN64807770

    這個問題不同角度解讀有所不同,主要看當時的環境。第一,如果這塊料較重難以負荷,再好也沒辦法。第二,皇帝擁有的太多,他不會在路途中帶上,有人會進貢。第三,自己根本沒有用,帶上也費料,留給有用的後人,保護資源。

  • 4 # 流金歲月tssx

    皇帝什麼沒有。

    皇帝至高無上,說一不二。

    皇帝有皇帝的喜怒哀樂,評判標準。是不會介意他人意見的。

    此刻,皇帝就像茅屎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故,才有此。

    並不瞭解此段歷。

    喜怒哀樂也好,體恤民心也罷。只作呵呵一笑,趣答吧。

  • 5 # 吳抒文

    當年乾隆遠征新疆,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得到和田玉,這些玉器經過深度加工成為非常昂貴的奢侈玉器工藝品(當時有把國外的制玉工藝,例如痕都斯坦等高階工藝。)皇帝用這些來積累國家財富,封賞有功大臣,成為頂級財富和權力濃縮象徵。

    討論一下嘉慶,嘉慶宅心仁厚,幾次大赦天下,免租免糧,老百姓過得還比較安心平靜,乾隆也為嘉慶留下了大量物質財富。所以,嘉慶感覺把石頭弄這麼遠,還去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去做成成品不是他所願意的,就當地拋棄了。

    資源都是用出來的,乾隆把GDP從33%做到56%,投入的精力和物質,資源金錢是很多的,一旦停止下來,歷史的車輪就開始倒退。所以,以嘉慶的見識和決斷到了道光,時日就開始艱難了。這是一個會運用和不會運用國家機器的本質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性的面板根據膚質分為哪幾種?各種膚質最重要的保養方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