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強哥說劇

    今天的跟大家講的一部由阿米爾·汗主演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

    影片於2016年12月23日在印度上映 ,2017年5月5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最後在國內拿下13億票房,對於一部印度電影來說應該很不錯了。

    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跟阿米爾·汗個人魅力是分不開的。

    說起阿米爾·汗大家可能都是從《三傻大鬧寶萊塢》中認識他的。

    在《三傻大鬧寶萊塢》中阿米爾·汗飾演了一個不聽老師話的學生。

    由於看不慣老師“填鴨式”的教育方式,處處和老師作對,最後科學家的故事。

    在《摔跤吧!爸爸》中阿米爾·汗變成了一個爸爸,同樣也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爸爸。

    為了實現自己摔跤世界冠軍的夢想,逼迫自己的兩個女兒練習摔跤。

    每天五點就讓女兒起來鍛鍊,還剪掉女兒的頭髮,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得到世界冠軍。

    《摔跤吧!爸爸》是根據印度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的真實故事改編的。

    《摔跤吧!爸爸》之所以那麼火,不僅是因為它一部勵志電影

    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部倡導女權電影,在印度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女性地位一直很低下。

    女性根本沒有選擇權,很小的時候就要做家務,16歲左右就要出嫁。

    為了提高女兒的女性地位,能成為一個有自主選擇的人。

    他只能在爸爸和教練中選一個角色,雖然受到家人的反對,外界的爭議。

    但他都毫不在意,一個人默默承受這一切,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女兒。

    他不想讓自己的女兒以後成為一件商品任人挑選,要讓她們獨立自主起來。

    從女兒開始的反抗,妥協,質疑,依賴,再到後來的獨立。

    一步一步地實現了自己人身和權利的自由,成為萬千印度女性羨慕的物件。

    電影有幾處重要的轉折點,對劇情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剛開始兩個女兒是拒絕練摔跤的,一是比較辛苦,二是被同學們嘲笑。

    但迫於爸爸威嚴,只能假裝順從爸爸,暗地裡卻耍小聰明逃避訓練。

    直到她們參加朋友的婚禮,朋友對她們的說的那段話,才讓他們覺醒起來。

    後來拿到全國冠軍,來到國家訓練中心,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以後。

    覺得爸爸的那套訓練方法已經過時了,結果屢戰屢敗,最後才幡然悔悟。

    跟以往的印度電影的不同,《摔跤吧!爸爸》是一部純粹的體育競技電影。

    沒有惡俗的搞笑,以及一言不合就開始尬舞的劇情。

    大部分是摔跤實戰的戲,每個動作都很作業,充滿力量和技巧。

    不亞於專業摔跤選手,一看就是經過專業訓練的。

    劇中阿米爾·汗飾演的爸爸,經歷了少年,中年,老年三個時期。

    為了更符合每個時期的角色形象,阿米爾·汗經歷了一個艱辛的過程。

    先是增肥28公斤,後又減掉25公斤,練成有八塊腹肌的健美身材。

    不得不佩服阿米爾·汗的敬業精神,不愧為印度良心。

    縱觀全片,無論是從劇情,人物,場景,還主旨來說。

    《摔跤吧!爸爸》都算的上一部優秀的電影,值得同行們借鑑和學習。

  • 2 # 鑫媽向前衝

    印度某鄉村,清晨五點,兩個短髮的女孩在麥田間不停的奔跑,然後在泥地裡摸爬滾打……

    “爸爸是個暴君!”女兒們被逼著訓練時,插曲這樣唱道。

    “走路都不像女孩子了。”村民和同學這樣譏笑她們。

    而這一切,根源於曾是全國冠軍的父親的夢想:繼承摔跤手的基因,為印度贏得世界金牌。

    到此,我們看到了一個粗暴的虎爸形象,一個把自己的夢想強加於女兒的形象。

    特殊的印度,不一樣的爸爸

    雖然我們並不贊同父母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轉嫁到孩子身上,馬哈維亞·辛加·珀尕(阿米爾·汗飾演的爸爸)的妻子和女兒們一開始也是拒絕的,但是印度的國情比較特殊……

    寶萊塢粉飾下的印度女性大多是美麗的:眉間紅、環佩叮噹、炫彩紗麗、曼妙舞姿……外華人鮮少看到她們紗麗背後的淚水……

    真正的現實是:印度是全球女性危險程度第四的國家,比索馬利亞還糟,略好於戰亂不斷的阿富汗。對大多數女性來說,出生在印度就是一場夢魘。

    下面這組大資料,將徹底重新整理你對印度的認知:

    ● 平均每3分鐘印度就會發生一起針對女性的暴力犯罪,每22分鐘發生一起強姦案,60%的女性曾遭遇強姦。

    ● 2011年,印度登記的強姦案有24206件,從1971年到2011年增長了873%。

    ● 44.5%的印度女孩在18歲前結婚。

    ● 印度女性就業率僅33%。

    ● 過去20年裡,印度有1000萬女嬰被墮胎,每年的數量達到50萬。

    ● 5歲前,印度女孩比男孩死亡的風險高75%。

    ● 只有44%的印度學校設有女性的獨立廁所。

    ● 51%的印度男性認為,在家裡丈夫打妻子是合乎情理的。可怕的是,54%的女性也這麼認為!

    ● 每天,因嫁妝不夠被男方家庭拒絕後自殺的印度女性平均9個。

    生活在這樣的社會,遇到男主角這樣的父親,反而成了一種幸運。他讓孩子的人生多了一種選擇。

    父親並不是一開始就要將當國際冠軍的願望強迫施加給孩子,而是發現女兒身上的摔跤天賦才開始引導訓練,而且與妻子約定了一年的期限。他說:

    時代不同了,女人也可以為國家贏得榮譽。

    最初,妻子不同意女兒學摔跤,擔心將來沒男人要。父親霸氣地說了一句:

    我不要男人選她們,我要她們選男人。

    女兒對父親魔鬼式的訓練,起初也是各種抗拒。直到14歲的同齡女孩披上嫁衣,在眼淚中流露出對她們的羨慕:

    希望神賜給我這樣的爸爸。他沒有讓你們早早嫁人,而是有機會過上自己的生活。

    到此,女兒們從被迫服從父親的訓練,開始有了主動求戰的內驅力:我要贏得自己的人生。

    故事的結尾,女主角吉塔贏了。有人說這是一個直男癌似的結尾,如果吉塔輸了呢?

    我覺得,即使她輸了比賽,她也贏得了人生:透過從小在泥坑裡打敗男孩子,頑強求勝的經歷,吉塔明白幸福的入場券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像早早嫁人的同學那樣等待別人賜予幸福。

  • 3 # 72366179

    最反感把他比成劉德華,能比嗎,在一層次嗎?阿米爾汗的片子劉拍的出來嗎?阿米爾汗的每部都是精典,好看好玩最有深意,啟發心靈,《三傻》c媽的,也不知誰譯的名),《地球上的星星》《末知死亡y》《巴提亞的顏色》……再加上這部,部部精典,他就是他,無人能及!獨一無二!

  • 4 # 木易電影

    “印度國寶級演員”阿米爾·汗飾演的父親角色名叫馬哈維亞·辛格·珀尕,他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

    他透過自己的信仰與執著,培養出了四位優秀的摔跤運動員,都是他的女兒。

    但在電影《摔跤吧!爸爸》裡,這位父親在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怎麼招人喜歡。因為他太強勢,太嚴苛,甚至太殘忍。

    首先,他一心想要將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強加在自己的後代身上,讓他看起來顯得有些自私。

    其次,他在連續四胎都收穫女兒之後,顯得十分沮喪。像大多數印度男人一樣,覺得這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情。

    最後,他在發現自己的大女兒和二女兒能夠把兩個男孩揍得稀里嘩啦時,愁眉苦臉的他竟然感到無比興奮,絲毫不顧妻子的顧慮,毅然決然地要將兩個女兒訓練成摔跤手。並且在訓練過程中,極為嚴苛。他不在乎兩個女兒是否願意,更不在乎村民們嘲諷的笑與目光。他近乎一意孤行地將自己的兩個女兒推上摔跤場,用艱苦的訓練折磨她們,不許她們吃油膩的美味,還剪掉她們心愛的頭髮,甚至在一次參加夥伴婚禮的現場,當著眾多人的面讓她們難堪。

    兩個女兒都恨透了這樣一個蠻橫獨斷的父親,她們不想要這樣的父親。

    而這位“醬油角色”說出的一段簡短的話語,卻紮紮實實地反映出了存在於印度多年的社會問題:大多數女性的命運,從一出生就被註定無法由她們自己主宰。

    在印度,“重男輕女”的思想非常普遍,嚴重的地方,甚至會認為生一個女兒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情。

    有關資料表明,印度的童婚比例高達47%,每年有成千上萬個女孩被父母用來換取聘金。這種童婚現象在印度已存在多年,印度政府早在1929年就有頒佈禁止童婚的法律,在1978年把男女婚齡提高到21歲和18歲,但無奈的是,均沒怎麼奏效。

    童婚現象依舊很嚴重,許多女性過早地成為家庭主婦,喪失了追逐自己人生目標的權利。

    而電影《摔跤吧!爸爸》裡的那位嚴苛、自私甚至殘忍的父親,卻在很大程度上,在為自己的女兒們創造可以自己主宰命運的機會。

    他不讓她們幹家務活,不讓她們過多地去關注他人的眼光,指導她們學習摔跤,更指導她們成為可以主宰自己命運的人。

    在嚴苛的訓練下,大女兒吉塔和二女兒巴比塔漸漸變得強大。這種強大不止是在摔跤場上可以把男摔跤手撂倒的強大,而是懂得追尋自己的內心裡的強大。

    銀幕裡的吉塔和巴比塔,最終在摔跤賽場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這些成就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千千萬萬的印度女孩的命運。

    令人敬畏的是,現實中的吉塔在2010年德里英聯邦運動會上獲得的那枚金牌,的確成為了印度歷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儘管摔跤是一項需要付出艱苦訓練和漫長磨鍊的運動,但在吉塔和巴比塔看來,它不再僅僅是一項能夠養活自己的技能,也不是可以讓父親感到開心的拿獎牌的運動,而是一個可以贏得尊重的行業。甚至有可能,在印度的土地上,這項運動可以成為改變大多數女孩命運的靈藥。

    像大多數體育電影一樣,《摔跤吧!爸爸》透過摔跤這項運動,塑造了一個令人感動又激動的故事,充滿了勵志味道。

    就像影片所呈現出來的變化那樣,當吉塔和巴比塔透過摔跤漸漸獲得成長與成就時,那位一開始令人喜歡不起來的父親也漸漸變得可愛、可敬了起來。在阿米爾·汗出色的演繹下,片中父親的角色為我們製造了最多的淚點。他的確是一位嚴父,但更多時候,內心的柔軟與愛,又反映出他是一位慈父。

    當這位父親接到遭遇阻礙的吉塔打來的電話時,聽到女兒哭泣而眉頭一顫、眼睛一紅的表現,讓觀眾流下感動的淚水。

    這樣的感動時刻還發生在這位父親不辭辛勞地跑去學校附近帶她們訓練的時候,還發生在他聲淚俱下地懇求校方不要開除女兒的時刻,還發生在他步履蹣跚地跑進體育場擁抱獲得冠軍的女兒那一刻。

    可以說,觀眾覺得這部電影好看的地方並不僅僅在於體育競技的那股勵志味道,也不止於影片對女性權利的拷問與思考,更在於片中流淌的那股嚴與慈交織的父愛。

    它會是一部經典的好電影:因為它所蘊含的社會價值與情感意義,超過了大多數電影。(影片還有對印度體育官僚的批判)

    譬如父愛的表現,在影片結尾,父親懷抱兩位女兒的那一刻,相信所有觀眾都會被觸動。還有關於女性權利的反映,父親在對吉塔說出的那句“更是要贏給那些看不起女孩的人看”,相信每一位觀眾都會感到備受鼓舞吧。

    所以,當你看到最後,你便會發現,你已經情不自禁地喜歡上了這位一開始不怎麼喜歡的父親。

    這便是這部電影的魅力之一。

  • 5 # 影視禾木兄

    《摔跤吧!爸爸》講述在印度這個女性受歧視的社會,一位退役摔跤運動員父親憑藉其強大的決心、意志和行動力,將幾位女兒訓練成世界摔跤冠軍的故事,大女兒吉塔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位女子摔跤運動員。她們的故事,成為千千萬萬渴望改變命運的印度女孩的榜樣和精神源泉。

    1.這不是一般的雞湯型勵志電影,影片對印度社會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時至今日,印度社會對女性的歧視仍然非常嚴重,在阿米爾·汗的電視脫口秀節目《真相訪談》就有談到類似的社會問題,包括:殘殺女嬰、婦女被迫墮胎、鉅額嫁妝、包辦婚姻、家庭暴力等等,以及BBC紀錄片《印度的女兒》(記錄了震驚世界的德里公交車輪姦事件)也有深刻反映。

    回到影片,這位父親和他的女兒生活在印度北部哈里亞納的一個偏僻落後農村,那裡對女性的歧視更為嚴重,女子地位很低,沒有命運的自主權,很多女孩14歲之前就被父母包辦的婚姻嫁做人婦,一輩子過著與掃帚和爐灶相依為命的生活。

    很多職業包括體育都是男人的世界,女子摔跤被為認為“有傷風化”,而這位叫馬哈維亞的父親竟然讓女兒穿短褲留短髮跟男孩玩摔跤,這在當地絕對是個異類。馬哈維亞帶領女兒訓練,經受重重壓力和阻擾,孩子沒有訓練場就自己挖,孩子沒有營養就自己學做雞肉(衝破宗教束縛),……一開始連參賽的資格都沒有,當在第一次正式的比賽場上,大女兒吉塔把壯實的小夥摔倒在地的時候,給整個社會以巨大的震撼和衝擊可想而知。

    在馬哈維亞的巨大努力和支援下,最後兩個女兒和一個侄女都獲得女子摔跤的世界金牌。這位父親的偉大,不僅在於他有對抗全世界的勇氣,更在於他有贏得全世界的行動力。

    2.這是一部很有代入感的電影,劇情很有張力,父女情感線也讓人動容。

    起初,馬哈維亞是女兒眼中的暴君,無情的訓練以及社會的壓力,讓女兒們叫苦連連,女兒們用搞小破壞來反抗,甚至用參加婚禮來逃避訓練。但當女兒們被一個14歲的新娘點醒之後,她們才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開始主動訓練,進步也更為迅速。

    一路上,父親帶著女兒參加各級比賽,不斷晉級,但劇情並沒有就此一帆風順,當爸爸漸漸衰老,被“國家級教練”訓練過的大女兒吉塔摔倒在地的時候;當吉塔有些驕縱,輸了比賽給爸爸電話的時候;當爸爸央求校方不要將兩個女兒開除的時候;當爸爸被關在小黑屋無能為力,而後聽到國印度國歌響起的時候;當吉塔代表印度首次獲得世界金牌,把金牌掛在爸爸脖子上的時候……這些情節都是容易讓人淚奔的。

    “你不比任何一個男孩差”,“爸爸不可能隨時來救你,爸爸只能教你,後面的路得靠你自己走”,“你是爸爸的驕傲”……馬哈維亞發掘了女兒們的摔跤天賦,而父親的精神、教誨讓女兒們真正走向獨立,受益一生。這樣父權,保護的正是女權,父愛如山,莫過於此。特別是在印度,更為難能可貴。

  • 6 # 英皇娛樂經紀人

    尊重與地位,與其靠別人施捨,不如自己去爭取,成績才是面對質疑最有力的回擊。世上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對於女性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對印度女性而言,思想解放這道關卡都很難逾越,且不用說執行力了,這部電影的精髓不在於女主角勵精圖治,功成名就的過程,而是女權主義精神的勝利,新時代女性對抗傳統價值觀的勝利,五星,完美。

  • 7 # apoid

    昨天剛看了,只是差一點點看完,說說我的感受吧。

    看到電影,我就想起自己吧!小時候,父母為了讓我讀書,沒少捱打捱罵,因為是女孩子,鄰居經常會說他們幹嘛把女孩子培養得那麼好,讀書不行,嫁出去就好了。那時候,經常會偷偷跟爸媽較勁,生氣,高中的時候,關係一度很差。但到現在,我很感謝她們,有自己的學歷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印度的社會狀況,跟中國,還是有一點相似的。特別是家庭教育方面。

    我印象最深的是,你的勝利不只屬於你自己,還屬於千千萬萬被誤解歧視的女孩

  • 8 # 電影大亂燉

    第一次看阿米爾·汗的電影是在7年前,當時看的是《三傻大鬧寶萊塢》,一部反映印度教育問題的電影,9.1分的豆瓣超高評分讓我記住了這位影人,每當他出新作,我都每部不落的去觀看。

    他的電影,大多數都是在反映印度的社會問題,這是我非常欣賞的一點。

    今年的新作:《摔跤吧爸爸》同樣也是反映女權問題,豆瓣超高的9.2分也讓我對這部電影充滿了期待。

    然而看完了之後,卻滿是失望,我認為它不值那麼高的分數。

    電影的缺點很多,待我一一細數。

    1.失敗的伏筆

    伏筆埋的深不深,對於電影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電影最後的高潮,女兒用技驚四座的方式獲得了5分制勝,我在爸爸講規則的時候就猜到了。

    伏筆埋的失敗,導致我提前猜到結局,無法get到高潮點,非常影響觀影效果。

    成功的伏筆應該怎樣埋呢?

    周星馳的電影《功夫》裡,大家還記得那招“從天而降的掌法嗎”,這個情節當時給了我極大的震撼,不得不佩服周星馳埋伏筆的巧妙。

    對於如來神掌,採取了先抑後揚的方式,男主小時候練習如來神掌之後自信滿滿準備拯救世界卻發現什麼卵用都沒有,仔細一看秘籍才發現是被老乞丐騙了。

    但是我們誰都不會想到,如來神掌沒有發揮威力只是因為年紀太小,沒有內力。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埋伏筆的方式叫做一筆帶過式。

    同樣也是體育題材的電影《激戰》就是用了這種方式,張家輝利用脫臼的胳膊擺脫鉗制,這個點完全被觀眾忽略了,卻成了張家輝的制勝法寶。

    2.電影有些冗長

    冗長印度電影的通病,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很重視鏡頭語言的,一個鏡頭,往往可以傳達出很多有用的資訊,無用鏡頭太多會顯得電影情節不夠緊湊。

    而該片中很多無用的鏡頭,像電影開頭摔跤手訓練的片段、結婚時跳舞的片段都可以刪掉,畢竟阿米爾汗親自操刀刪減了20多分鐘,也並沒有影響電影的效果。

    3.反派過於臉譜化,有些想當然

    在諷刺、反映問題方面,電影應該選擇更加藝術化的表達方式,而電影中的兩個反派:政府官員和教練壞的太浮於表面,有點像給小孩子看的東西。

    電影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技巧有待提高。

    我更希望將官員刻畫的真實一點,真正的官員,沒有這麼不變通的,都知道要給人面子,不撕破臉皮,而且爸爸是前全國冠軍,哪能上來就這麼懟。

    比如表面答應爸爸的要求,卻拖著遲遲不給墊子,各種找理由拖,或者是說經費不足,只能給不好的墊子,湊活用,最終爸爸還是拿自己的床墊來解決問題。

    對於教練的刻畫,真的是有點想當然了。

    電影先了確立了爸爸的訓練模式是完全正確的前提,然後開始各種貶低教練,這不就是唯爸爸中心論嗎?

    電影中的教練被刻畫的一無是處,非常愚蠢,印度雖然體育差,但在國際賽事中還是有所斬獲的。為了突出爸爸訓練模式的正確性,這樣貶低教練不太好吧!

    而且這裡簡直是赤裸裸的對科學訓練的挑戰與蔑視啊,給觀影群眾樹立了不正確的價值觀!

    最終決賽的對手,也是狂妄的不得了,妄自尊大,形象過於單一。殊不知,對手越強大,你的勝利才更加輝煌。

    好的電影,配角的形象一定要豐滿,有血有肉,這樣不僅能撐起電影,還會更加突出主角的形象。

    4.核心思想的矛盾

    在觀影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這是一部女權電影嗎?為什麼電影中的父權思想那麼嚴重?

    在瞭解了印度的社會背景,女性權利極度低下之後,我確信這的確是一部女權電影。但還是覺得怪怪的,因為:

    爸爸的初衷有問題!

    爸爸的真實初衷是:讓孩子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

    即使後面女兒愛上摔跤、拿到全國冠軍,拿到世界冠軍,不用小小年紀就嫁做人婦,也不能掩蓋這個事實。

    女兒們訓練的時候,我看的很心酸,小小年紀就要放棄美食、放棄長髮,即使不用待在廚房,可以像男人一樣“戰鬥”,不也是被逼的嗎?

    這不是真正的女權!

    我的想法是:既然要做女權電影,那就要把核心思想穩定下來,正確的結果掩蓋不了錯誤的初衷。

    如果有太多的印度家庭在看過電影之後,送女兒去練摔跤,只是讓她們從火坑跳到了水坑,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像女兒那樣成功。

    絕大多數人會失去幸福的童年,退役之後一身的傷病找不到好工作,看看我們國家的運動員就知道了!

    而電影中真正的權力覺醒,全都被打壓了!

    女兒的兩次反抗:

    第一次,反抗爸爸的魔鬼訓練,偷偷參加婚禮,這是人權的體現。

    而電影透過女兒朋友的婚禮,讓女兒思想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是被逼迫的,因為不摔跤就要小小年紀嫁人在廚房過一輩子!

    這就像給你一坨便便和一碗餿了的飯,只能選一個吃下去,你沒得選才會選那碗餿了的飯。

    而摔跤,就是那碗餿了的飯。

    第二次反抗,女兒留起長髮,塗上指甲油,和男生曖昧,開始有了能自由支配的生活,並且反抗爸爸的訓練方式。

    這個時期的女兒過的很開心。

    這裡,才是真正的女權!

    但是電影卻樹立了爸爸絕對正確的前提,女兒又一次被打壓了。

    說實話,看到這裡的實話,我是感到悲哀的,感到惋惜的,電影想表達女權,卻忽視了真正的女權,明明可以闊步前行,卻選擇了走小碎步。

    5.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女兒從最初的反抗到對爸爸的言聽計從,再到喜歡爸爸罵自己,像極了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如果說這是父愛,請問你想要這樣的父愛嗎?

    6.只能放到到印度大環境來看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要放到印度的大環境來看,印度婦女地位低下,父親這樣做反而是在幫她們,唯金牌論也是為了生活,為了生存。

    但是對不起,我做不到,我承認電影放在印度是一部思想超前的好電影,但是電影是面向整個世界發行的,就必須要接受其他先進思想的批評。

    更何況其核心思想是矛盾的。

    其實最初我並不想狠批這部電影的,我更想多誇誇它的優點,但是對於阿米爾汗的電影,我屬於“愛之深責之切”!

    說完缺點再來聊聊優點

    1.阿米爾汗為了拍攝電影迅速增肥,又迅速減重。兩位女兒的演員為拍攝電影學習半年多的摔跤技術,即使二女兒的摔跤鏡頭很少,也一樣跟著學。

    就電影的效果來說,她們的摔跤技術看著非常真實,對於我這種非專業人士,足夠了。

    這種敬業精神,非常值得敬佩。

    反觀中國演員,能做到此點的屈指可數,而且都是成龍、張家輝這樣的老演員。

    新生代演員,尤其是那些小鮮肉們,該好好反省一下了!

    2.在女權思想極其落後的印度,邁出了重要的一部,讓女人們意識到,自己不比男人差。

    然而權利是需要去爭取、去鬥爭的的,這期間可能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3.影片結尾的一個亮點,父親不在觀眾席指導比賽,女兒依靠自己完成逆襲,獲得冠軍,這裡正是女性獨立思想的表現,也算是電影主題的昇華。

    對於《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我也是用了先抑後揚的評價方式,雖然抑的有點多,揚的有點少,但是這並不妨礙它在我心目中算是一部好片,只是有些失望罷了。

    影片打分:

    劇情+剪輯+配音等基礎分給6分,演員的敬業精神給1分,女權的進步思想給1分,總分8分,不失為一部好電影!

    最後我想說:其實,可以拍的更好!

  • 9 # 八卦先生

    一部電影如果可以得到絕大多數人的高評價,那你不用懷疑,直接去影院看吧。《摔跤吧!爸爸》就是這樣一部電影,上映前看客興趣了了,上映後恨不得二刷的大有人在。

    《摔跤吧!爸爸》講述了一個爸爸和兩個女兒關於夢想的故事。時長兩個小時的電影,有淚有笑,卻一點都不會覺得冗長。

    影片中的父親是一個執拗沉默不懂表達的前摔跤手,年輕時摔遍天下無敵手。夢想是為印度奪得奧運會金牌,可惜屈於現實的壓迫,所以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妻子能生個兒子這件事情上。

    這個和現實中的很多父母親一樣,自己未能成就的遺憾只能交託給子女。以至於這看起來像是父親逼迫女兒完成自己的目標的故事,但這其實只是表面。

    影片中間有個待出嫁的印度女孩說了一番很深刻的話,大意是雖然吉塔和巴比塔(兩個女兒)現在是被逼迫學習摔跤,但是至少代表了兩個人可以選擇自己以後的生活。

    所以,雖然表面上父親是“施害者”,但他是希望女兒以後能自主決定自己的命運而不是屈服於印度那個女性沒有自主選擇權的社會。父親經常對女兒說的一句話就是,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你身後有千千萬萬的人。

    從吉塔到國家體育學院後因為誘惑屢屢失敗,而父親選擇的是寬容就能感受到。父親心底最希望的並不是女兒能否拿到獎牌,而是能否作為一群女性的代表,拿回屬於女性的話語權。特別是吉塔打電話回家讓父親聽電話然後兩人拿著電話一起痛哭的場景,這份親情不知刺痛了多少人的心。

    《摔跤吧!爸爸》塑造了一個開明的父親。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女性地位相對較低的國家。在影片中,從父親想帶女兒去摔跤場和男孩練摔跤被拒絕,還有去參加比賽卻被瞧不起就可以看出。但父親沒有氣餒,他不信女子不如男,敢於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可能你會覺得女孩子練什麼摔跤,女兒一開始還不是被父親逼的。但是那是她們的天賦,除此之外她們還剩下的就只是鍋碗瓢盆了。有天賦而不盡其用,那就是暴遣天物了。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場景劇情演員攝影思考角度都是構成《摔跤吧!爸爸》成功的一部分。儘管社會並不會因為這一部電影而改變整體,但能改變個體就已經是萬幸。

  • 10 # Ling攝氏度

    整部影片的主線又是格外分明的,除了在對女性成長壞境的描畫上著墨較多之外,其他的揭露與批判都極為內斂,具象化為絆腳石而服務於吉塔姐妹的成長這一主線,這確保了影片立意的純度,即對那種為冠軍理想而拼搏奮鬥的精神的頌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天不碰手機,有沒有人會發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