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步武堂
-
2 # 順其自然逍遙遊
借用莎士比亞的一句: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一語中的,遙相呼應。
為什麼?因為沒有明心見性
如果開悟 真正世上本無事
借用莎士比亞的一句: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一語中的,遙相呼應。
為什麼?因為沒有明心見性
如果開悟 真正世上本無事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矛盾對立統一的結果,人的一生也是如此。一帆風順幾乎是不可能的。
人的一生一定是生活在一個矛盾無處不在的社會環境當中,面對各種矛盾是無法迴避的。同時,人的一生也是在不斷的解決著各種矛盾,這幾乎就是人一生當中唯一的中心任務和生存的核心異議。人在處理和解決矛盾當中成長,也在與各種矛盾的抗爭當中最終消亡。
一個很冷酷的但是至今無法解決的矛盾,就是生與死的矛盾,從人類的整體發展來講,生與死的矛盾的對立統一,造就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所謂“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進”,使得人類在“吐故納新”的過程中從原始矇昧一步步走向文明。
但是,對於一個人的個體來講,在矛盾中生存,在解決矛盾中成長,但也必然在矛盾中消亡,這很殘酷不,但也很無奈,所謂“無可奈何花落去”。這是一個個體的人面對“生與死”這個矛盾的宿命。
於是,在這個宿命前提下,個體的人生存的異議就完全在於解決各種矛盾的過程當中,而不在於矛盾抗爭的結果。所以,勇於面對宿命的人至少是願意從容的面對矛盾,享受解決矛盾的過程。而“宿命論”者則往往對人生是悲觀的。不敢面對矛盾,不願處理矛盾。
其實,既然矛盾是無處不在,那麼從容面對總是好於消極迴避。迴避的“悲觀主義宿命論”會使得一個人失去幾乎是僅有的“過程的享受”。而享受過程其實是人生最終極的意義,當然,這是僅對於一個個體的人而言,而對於整個人累,這種個體的“過程的享受”的總和就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不同社會環境和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所面臨的矛盾不同,解決矛盾的難度也不同。乞丐要解決的矛盾首先是不餓肚子,不被凍死。而富人要解決的矛盾是如何保持自己的“富有和地位”。但是,最終必將會在“生與死”的矛盾面前敗下陣來,乞丐如此,富豪依然如此。
從容面對矛盾,勇於解決矛盾,享受鬥爭過程,大概是人生最合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