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今通史
-
2 # 吃飯不刷碗1
“春秋”作為歷史的專有名詞,可以說是因為一部書籍得來的。這部書是魯國史官記載的編年史《春秋》。《漢書•藝文志》中寫到:“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除魯國的史記外,大都因戰亂等因素沒有儲存下來,而魯國因為孔子晚年的認真整理、修訂而儲存下來。後又有左丘明和公羊、穀梁等幾家作注,使《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都在兩漢時期成為太學中的課本,由此流傳至今。
《春秋》中所記述的事,上至魯隱公(公元前722年),下至魯哀公(公元前481年),其中歷經魯國12位君主,歷時242年。但現在我們歷史課本上的春秋時期,卻是從周平王遷都成周開始。因此,對於那段歷史中的一些事件,可能存在一些出入。
-
3 # 嚴維權
應認真改變對“春秋”的舊觀念看法,此中雖有歷記因素,更有政治考量!知道什麼叫做”春生秋殺”嗎?”三皇春,五帝夏,三王秋,五伯冬!”此是大春秋,春發萬物始興,這是三皇時期!五帝如夏日炎炎,而夏商周三王時期,以臣弒君,則如秋殺,五伯時期,民眾如寒冬!
-
4 # 無中生有full
這是因為,在農耕社會,春秋正是重要的農耕時節,因此在古代社會,春天和秋天是最容易出事兒的季節,國與國之前的征伐都是選在春、秋進行的。春天攻打敵國,可以干擾敵國播種糧食的程序,所以,糧食已經儲備好的國家通常在春天發動對敵戰爭。糧食不多的國家呢,秋天正好是搶糧食的季節,於是,秋天打別國搶糧食。當時的魯國在寫史時是按春、夏、秋、冬來記事。所以魯國的史書上經常出現的字眼是 某某年春,齊國來打架,某某年秋,發生XX戰。魯國史官就用《春秋》來給自己國家史書命名。後來的魯華人孔子,又重新整理了魯國的歷史《春秋》,這部春秋隨後成了儒家經書其一。《春秋》記載的時間段是“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722年-前481年),與“平王東遷”和“三家分晉”(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時間段較為吻合。有文人就把這一時代起了個名“春秋”, “春秋”這個表達時代的極具經典的名稱就流傳了下來。
回覆列表
我們平時所說的春秋時期,其實就是一部編年史的名稱,而名稱的由來則和《春秋》的結構有關。
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
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即: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一說公元前453年,另一說公元前403年。韓趙魏滅智氏。又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
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春秋以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爭,當時人們就稱呼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