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卓卓絕

    因為平凡不是平庸。其實社會對平凡已經產生變形扭曲的理解了,大多數人,都無法接受平凡。

    梁曉聲在《鬱悶的華人》裡,講過一個故事,名叫“做一個平凡普通人,有那麼沮喪麼?”

    “如果在三十歲以前,最遲在三十五歲以前,我還不能使自己脫離平凡,那麼我就自殺。”

    “可什麼又是不平凡呢?”

    “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

    “具體說來。”

    “就是,起碼要有自己的房、自己的車,起碼要成為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吧?還起碼要有一筆數目可觀的存款吧?”

    “要有什麼樣的房,要有什麼樣的車?在你看來,多少存款算數目可觀呢?”

    “這,我還沒認真想過······” 這是梁曉聲,當時和一名大一男生的對話。

    而該學生的話,代表了不少學子的人生志向。 而眾所周知,一個社會的財富是限的。

    如二八定律原則,終究只有20%的人掌控著社會80%的財富,也常常就意味著,只能有20%的人可以走出平凡。

    梁曉聲也有總結到,中國現代社會的文化特點之一,就是人們過分的擁簇“不平凡的人生”這種文化理念。

    當這種文化理念被反覆宣揚,就折射著一種耐人尋味的邏輯: 誰終於擺脫平凡了,就理所當然地是當代英雄;誰依然平凡著甚至註定平凡一生,就是狗熊。

    所以,當深圳程式設計師歐建新,收到被公司收購股份並辭退的訊息時,他選擇了從27樓縱身跳下。

    因為他也無法接受,那個不成功的自己。 曾經有人寫過一封信給臺灣作家龍應臺,以求解人生的困惑。

    他像梁曉聲面對的那五六百個學生一樣,信中寫到自己如何渴望擺脫平凡,而又如何的無能為力,以至現在痛苦萬分。

    龍應臺則四兩撥千斤的回到他: 大樹有大樹的長法,小草有小草的長法。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小草。所以,你是不孤獨的。

    記得周國平曾說過,人生有三次成長。

    一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時候;

    二是發現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

    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去享受平凡的時候。

    所以很多時候,接受平凡,比超越平凡更需要勇氣。

    所以關於什麼高學歷人才甘於平凡那本應該就是正常的事,只是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我們把平凡二字,歸於消極的一類了。

    巜傷仲永》裡句話說得好:

    幼有神童之志,少懷大志,長而無聞,終乃與草木同朽,蓋乎常人,莫過於此。

    -------------------------打廣告的分割線----------------------------

  • 2 # 一不平2018

    不好亂說,甘願平凡沒什麼不好,只要生活幸福,只要無憂無慮,就很不錯了。要想高學歷得到高回報就必須拼搏向上,才能踏入不平凡之路,才能獲得高收益,但是也不等於低學歷就是低迴報,有的企業家學歷並不高,可又是身纏萬貫,這又怎麼看待呢?學歷高甘願平凡,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一個人從平凡做起,或許以後成為更不平凡的人。各人有各人的選擇權,應該受到尊重,更不能說三道四。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到底怎樣才能移民希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