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彩繽紛的那個人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於安史之亂開始後的第五年,即公元760年秋季。

    該詩是杜甫後半生顛沛流離卻又無可奈何的真實寫照。約10年之後,公元770年冬季,臧玠於潭州作亂,杜甫在戰亂中從潭州前往衡陽投奔親戚,卻路遇大水漲潮,在岳陽的一隻小船上飢寒交迫,最終因病去世。

    作本詩之前,杜甫經歷了什麼

    其實杜甫的一生都是鬱郁不得志的。在安史之亂髮生之前,唐朝表面上還算安定,但已有禍起蕭牆之勢。杜甫在青年時期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最終都沒得到賞識和重用。在這期間,杜甫官場不得志,還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對唐王朝的未來憂心忡忡。

    最終,在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之後,一切都跟著改變了。

    像杜甫這樣的小官吏的遭遇幾乎就是和苦難的百姓們一樣,為了躲避戰亂苟且偷生。在公元759年,杜甫乾脆辭官,躲入了蜀中平原。在那裡因為地形地勢的原因,叛軍們打不進來,杜甫總算是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雖然日子拮据,但到也過得下去。

    可即使是這樣,他的內心依然時時牽掛著國家大事,時時牽掛著黎民百姓。

    這便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時代背景。

    作詩那晚發生了什麼

    在到達四川成都之後的公元760年,杜甫幾經周折,最後和自己的妻子在當時成都的郊外建起了一座茅草房,總算是有了一個安身之處。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在深秋的一個夜晚,一陣狂風捲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溼透了室衣被。他和妻子拿了所有能夠盛雨的容器,但還是不能阻止大片大片從屋頂灌進來的瓢潑大雨。在只有一把開啟的油紙傘下面,孩子們困頓地睡在潮溼的床上。

    而杜甫,就在這樣一個茫茫黑夜裡,輾轉難眠。

    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依然心繫自己的國家,心繫天下的窮苦百姓。想到自己和孩子們還能在這個大雨瓢潑的夜裡尚有一間草房可供庇護,而那些在戰亂中的窮苦百姓,在這樣的大雨裡又有何處藏身呢?

    詩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萬萬廣大人民的疾苦,不禁產生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偉大宏願,於是便一氣呵成,寫下了這篇流傳久遠、膾炙人口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結語

    可以說杜甫的一生,是中晚唐時期社會發展的真實寫照。

    他的一詞一句,一筆一劃,都是在用自己的思想記錄這一時期的歷史。“窮年憂黎元,濟時肯殺身”,是他的一貫精神。正是這些進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種永不衰退的政治熱情、堅忍不拔的頑強性格,和胸懷開闊的樂觀精神。

    在這期間,他也深入地接近了窮苦的勞動人民,瞭解他們的生活和渴望,這使得杜甫成為了中華詩史上政治性最強的詩人。

    後人稱杜甫為”詩聖“,稱其詩為“詩史”,此號當之無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不愛學習,有沒有家長輔導孩子學習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