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斑馬消費

    農產品電商在2014年前後火過一陣子。

    大概是那個時候,服裝的電商熱潮剛過,各方都需要扶持一個品類作為亮點,又扶貧又綠色的農產品電商站上風口,那時候的公關話語是:農產品電商崛起元年。

    2014年前後我就斷言,這是人為吹大的泡沫,幹不了多久。

    那時候,領導派我去一家農產品電商的“標杆企業”採訪,做辣醬的,每個月的電商銷售破百萬。

    我到了之後就驚呆了,幾塊錢一瓶的辣醬,每個月銷售超過100萬,但是它們幾乎還是手工生產,手工貼標籤,手工寫快遞單。

    為什麼農產品電商不好做?

    1.農產品的標準化太難。比如說,我媽媽泡的蘿蔔好吃,如果我拿出去賣就存在一個問題?誰來做檢驗檢疫,怎麼保證出產的穩定性?

    2.小眾產品與工業化生產的矛盾。當時提的農產品電商,專指那些特色農產品,比如說黃山的毛豆腐、臭鱖魚什麼的。

    如果沒有工業化生產,效率提不上去,產量跟不上,很難有大的作為,比如上面這個做辣醬的。如果引入工業化生產,就變味了,成了徹底的工業品。

    3.運輸難,運輸成本高。農產品,大多需要特定的運輸條件,要麼搞不了,要麼成本高。

    去年預定了新疆某地的哈密瓜,賣家特意摘了半成熟的瓜運輸,但最後送到我們手上的,大部分都過熟甚至是爛掉了。從此以後,我決定還是老老實實去水果店買。

  • 2 # 知足常樂1284922

    電商是透過網路把農產品直接賣給消費者,減少很多中間環節,在理念上具有消費群體大,成本低,效率高的優勢,但農產品主要以生鮮為主,所佔農產品的比重最大,而生鮮一類在現實操作中卻很難達到那種優勢。

    一,商品的質量達不到。生鮮都是自然生成的東西,質量肯定參差不齊,單憑網上製成的樣品圖片,不能代表全部,可信度會很低。而且生鮮類講究的是新鮮,消費者網上訂製的東西不能馬上送到消費者手中,新鮮度大打折扣,使消費者對質量很不滿意。

    二,受物流的限制。生鮮是最難運輸的,不但體積和重量都較大,而且還要用有冷氣和恆溫裝置的專車運輸,但消費者貨單大零散,量不夠大,而且貨單價都較小,還具有季節性和不穩定性,造成運輸難度增大,速度不快,人力增多,從而是成本增加。

    三,售後服務的難題。生鮮一類對新鮮度要求最高,如果因包裝運輸再一個一個送到消費者手中,不但時間較長,而且在數次搬運中,會壓爛碰爛包裝箱,使原本在圖片上看到的新鮮好看的東西成了很不新鮮又難看的壞東西,如果退貨,電商會虧損,消費者也很麻煩,如果不退,又會失去信用,失去消費者。

    四,運營模式不適合人群的消費習慣。一個人每天有不同的食慾和需求,或者是某一天突然要客來客往等,這些都是不能未卜先知的,所以消費者寧願去就近的菜市場購買,既方便快捷,少了麻煩,又可以買到新鮮如意的物品,還能鍛鍊身心,一舉多得。何況網上買的生鮮在價格上並沒有優勢。

    綜上所述,我認為農產品用電商的模式銷售,發展前景堪憂,難有作為。

    圖片摘自網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安家傑跟徐敬德同帶的女排二隊,鬥志跟成績相差太大?他是合格的國家隊教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