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之秋

      

      宋光宗趙惇本是宋孝宗第三位嫡子,在他上面還有兩個哥哥。他能夠越次繼位,表面的原因是因為他“英武”。

      史書記載:及莊文太子薨,孝宗以帝英武類已,欲立為太子,而以其非次,遲之。

      所謂天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宋孝宗最滿意的是自己的大兒子。大兒子趙愭從小謙讓恭順,頗得百官讚譽。只是24歲時忽然染病,御醫胡亂用藥病情越來越重,最終不治身亡。

      按照道理,應該是老二魏王趙愷成為皇太子。只是,宋孝宗認為老三趙惇“英武類已”,英武不凡很像自己,於是想立老三做皇太子。

      那麼,事情的真相是這樣嗎?

      真相恰恰相反!從繼位之後的表現看,老三趙惇在登基稱帝成為宋光宗之後昏庸軟弱,在外無施政良方,在內被李皇后管得死死的。在位五年間,幾乎毫無作為。

      後來,因為受皇后挑唆,宋孝宗病逝時宋光宗都不去發喪,由此被百官拋棄。後來宰相在太皇太后吳氏(宋高宗皇后)的支援下,直接瞞著宋光宗,擁立了光宗的兒子嘉王登基稱帝。

      由此可見,宋光宗就是一個懦弱的貨!

      反倒是老二魏王趙愷在喪失皇太子資格之後,沒有頹廢,沒有甘心當一個吃閒飯的王爺。

      在藩期間,趙愷“究心民事,築圩田之隤圮”,他非常關心百姓農事,為了保障弄農田收成,親自主持修建堤壩。他調任主持明州工作,把自己名下的田地租稅拿來贍養學子。他每到一個地方,都能夠“勸課藝植,農不遊惰”。

      宋孝宗對這個兒子其實非常喜歡,屢屢嘉獎,對將皇太子之位交給老三,心中其實十分遺憾。

      史書記載:王性寬慈,上皇雅愛之。雖以宗社大計出王於外,然心每念之,賜賚不絕。訃聞,帝滋然曰:"向所以越次建儲者,正為此子福氣差薄耳!"

      在這一次,宋孝宗說老二是因為福氣差沒有被立為皇太子。乍一看,彷彿是說老二死的早,才三十五歲就去世了。其實,老二最沒福的,不是身體原因,畢竟他是在三弟被立為皇太子之後十年方才染病去世的。

      史料記載:宣瑣之夕,德壽故召魏王燕宿禁內。次日歸邸,則儲冊已行。

      原來,就在宋孝宗宣讀冊命,立老三兒子為皇太子的當天,德壽宮太上皇趙構傳旨,宣召老二孫兒魏王留宿。等到第二天老二孫子回家,就發現三弟的冊封典禮已經完成。

      有此可見,老二魏王沒有被立為皇太子,祖父趙構是最大的障礙!

      那趙構為什麼不喜歡這個老二孫子呢?

      真正的原因,恰恰是因為老二魏王很像宋孝宗,不僅行事風格像,關心民政,心憂天下,並且,在為政主張上也一樣力主北伐,與主戰官員走得很近。

      因此,老二雖然很好,卻讓當時還活著的太上皇宋高宗趙構十分不喜。

  • 2 # 這個南宋有意思

    需要糾正的是宋孝宗有四個兒子,都是其原妻成穆皇后郭氏所生。長子鄧王趙愭於乾道三年薨,少子趙恪早夭。此時還剩次子魏王趙愷與三子恭王趙惇,兩人皆為嫡出,按照禮法應該立次子魏王趙愷為太子,但是孝宗認為魏王過於仁慈,難當社稷大任,認為三子恭王趙惇“英武類己”,於是經過長時間的考慮,孝宗於乾道七年立三子恭王趙惇為太子,為了讓次子與三子發生矛盾,將次子魏王調出臨安,判寧國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明節你會從外地趕回老家祭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