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葦說定製化運營
-
2 # 葦說定製化運營
刀叔導讀:北宋的都城到底在哪?今天刀叔科普給你!
宋朝行政區劃,實行州、縣二級制,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繼承了唐朝的羈縻制度,也可以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自治。同時在地方設定路,路是直轄於中央並高於府、州、軍、監的一級監察區。至道三年(997年),共分十五路(名稱上道改為路),後析為十八路,又析為二十三路。
宋朝的行政區劃設定與地方政治制度可謂重內輕外,中央高度集權。雖然避免了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但導致地方資源狹小,也致使終宋一代受制於敵國。在都城方面,也是一個首都三個陪都。
北宋時期設有四座都城,首都是東京開封府,另外的是三座陪都,即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
東京開封府
首都東京城內有四條寬闊筆直的大道,稱作“御路”, 作十字形相交,分別通向外城的南薰等四正門道旁有人行道、水溝及綠化地。從大道又分出若干縱橫交錯的道路,多呈直角相交, 將城區劃分成若干方格形稱作“坊”的居民區商市則設於內城宣德門至州橋以東的潘樓街土市子及相國寺一帶。
隨著城市商業的發達,坊與市的界限被突破,商店多沿街設立,城東南汴河東水門沿岸的市區,竟延伸至七八里以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即描繪了這一市區的繁榮景況。
西京河南府
北宋時期作為西京的洛陽是全國文化中心,設有全國最高學府國子監,名相大儒雲集洛陽。
朝中重臣多居洛陽,僅洛陽籍名相就有趙普、呂蒙正、張齊賢、溫仲舒等。文彥博、富弼等13人組成“洛陽耆英會”飲酒賦詩;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在洛寫就《新唐書》;司馬光歷時15年,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南京應天府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北漢結契丹入寇,命(趙匡胤)出師御之”,賀歲大劇《陳橋兵變》華麗“上映”,趙匡胤開國稱帝,定都東京汴梁,建立大宋王朝。因宋州是趙匡胤的龍潛之地,所以“詔定有天下之號曰宋,因所領節度州名也”。
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宋州升格為“應天府”,取“順應天命”之意。後於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又詔升應天府為南京,與西京洛陽、北京大名共為北宋陪都。
既然成為陪都,就該有個陪都的樣子。據《宋史》記載:“大中祥符七年,建應天府為南京。宮城週二裡三百一十六步(《歸德府志》記載為:週二裡三百六十步)。京城週迴一十五里四十步。中有隔城,其東又有關城。”這個規模,比如今的明清商丘古城大了不少。
北京大名府
北京大名府又稱大名府故城、舊大名府城,位於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城東北1-8公里處,現是北宋時期北京大名府遺址。以大街、魚營(即原御營)、雙臺三個村為中心,東門口、南門口、鐵川口(即原鐵視窗)、北門口四個村為大名府故城的主要城門。
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為了抵禦遼國南侵而由宋仁宗欽定大名府為北京,升大名府為北宋陪都——北京大名府。
回覆列表
刀叔導讀:北宋的都城到底在哪?今天刀叔科普給你!
宋朝行政區劃,實行州、縣二級制,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繼承了唐朝的羈縻制度,也可以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自治。同時在地方設定路,路是直轄於中央並高於府、州、軍、監的一級監察區。至道三年(997年),共分十五路(名稱上道改為路),後析為十八路,又析為二十三路。
宋朝的行政區劃設定與地方政治制度可謂重內輕外,中央高度集權。雖然避免了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但導致地方資源狹小,也致使終宋一代受制於敵國。在都城方面,也是一個首都三個陪都。
北宋時期設有四座都城,首都是東京開封府,另外的是三座陪都,即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
東京開封府
首都東京城內有四條寬闊筆直的大道,稱作“御路”, 作十字形相交,分別通向外城的南薰等四正門道旁有人行道、水溝及綠化地。從大道又分出若干縱橫交錯的道路,多呈直角相交, 將城區劃分成若干方格形稱作“坊”的居民區商市則設於內城宣德門至州橋以東的潘樓街土市子及相國寺一帶。
隨著城市商業的發達,坊與市的界限被突破,商店多沿街設立,城東南汴河東水門沿岸的市區,竟延伸至七八里以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即描繪了這一市區的繁榮景況。
西京河南府
北宋時期作為西京的洛陽是全國文化中心,設有全國最高學府國子監,名相大儒雲集洛陽。
朝中重臣多居洛陽,僅洛陽籍名相就有趙普、呂蒙正、張齊賢、溫仲舒等。文彥博、富弼等13人組成“洛陽耆英會”飲酒賦詩;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在洛寫就《新唐書》;司馬光歷時15年,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南京應天府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北漢結契丹入寇,命(趙匡胤)出師御之”,賀歲大劇《陳橋兵變》華麗“上映”,趙匡胤開國稱帝,定都東京汴梁,建立大宋王朝。因宋州是趙匡胤的龍潛之地,所以“詔定有天下之號曰宋,因所領節度州名也”。
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宋州升格為“應天府”,取“順應天命”之意。後於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又詔升應天府為南京,與西京洛陽、北京大名共為北宋陪都。
既然成為陪都,就該有個陪都的樣子。據《宋史》記載:“大中祥符七年,建應天府為南京。宮城週二裡三百一十六步(《歸德府志》記載為:週二裡三百六十步)。京城週迴一十五里四十步。中有隔城,其東又有關城。”這個規模,比如今的明清商丘古城大了不少。
北京大名府
北京大名府又稱大名府故城、舊大名府城,位於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城東北1-8公里處,現是北宋時期北京大名府遺址。以大街、魚營(即原御營)、雙臺三個村為中心,東門口、南門口、鐵川口(即原鐵視窗)、北門口四個村為大名府故城的主要城門。
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為了抵禦遼國南侵而由宋仁宗欽定大名府為北京,升大名府為北宋陪都——北京大名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