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624年~705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承認的女皇帝,清朝慈禧雖然掌權,但是未敢稱帝,繼位時67歲,也是繼位時年齡最大的皇帝,繼位時年齡第二大的為雍正(繼位時與前朝斷裂的皇帝不算)。
655年,被唐高宗李治立為皇后,皇后做了28年,683年,被封為皇太后,在做皇太后7年間,廢了兩個皇帝:唐中宗和唐睿宗。690年,自立為武周皇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也是唯一一位對後世影響巨大的女皇帝。
武則天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發明瞾字,稱帝后把本名武照改為武曌,尊號“聖神皇帝”。
705年正月,在張柬之、桓彥範、崔玄、敬暉、李政變逼迫下,武則天退位,中宗復位,但仍被中宗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705年十二月,武則天在洛陽上陽宮去世,享年82歲,死後,被削去帝號,稱為“則天大聖皇后”。
武則天在位時主要貢獻:
一是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對科舉制度進行了發展和完善,廣開招賢之路,並且創造“自薦”為官制度,她認為“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佇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國”、“定邊疆”的人才,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使用,許多有才能的庶人被破格錄用。如名相狄仁傑,姚崇等,在小說經常看到的殿試和武舉制度就是武則天發明創造,使更多的人才被發現,中唐名將郭子儀,就是“自武舉異等出”。大量人才被提拔任用,成為武周王朝的擁護者,對王朝的維護也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是重視農業生產。封建社會是農業社會,農業生產直接關係國家根基,在武則天執政期間,把“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立為國策。官員的升降也直接與農業生產掛鉤,能使“田疇墾闢,家有餘糧”的地方官升任;“為政苛濫,戶口流移”的“輕者貶官,甚至非時解替”。農業作為基礎,農業發展了,人口自然會增加,經濟自然會發展。據史料記載,652年,全國戶數為38O萬戶,而到705年,53年,全國戶數增為615萬戶,幾乎增長一倍。
三是抵禦外敵,保護邊境。武周政權建立時,吐蕃不斷入侵和騷擾,武則天給予堅決的抵禦和反擊。686年,吐蕃在佔領安西四鎮(即碎葉、龜茲、于闐、疏勒)後,仍不斷進犯,最終,在692年,武則天派王孝傑等大破吐蕃,恢復了四鎮,在693年,又派王孝傑收復安西四鎮,復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後來,由於西域各方心思鬆動,騎牆而立,702年,武則天把把天山以北地區從安西都護府劃出來,另置北庭都護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不但鞏固了邊防,而且使“絲綢之路”再次暢通。由於武則天對農業的重視,以及對邊軍屯田的政策的堅持。才使得在690年,婁師德檢校豐州都督“屯田積穀數百萬,兵以饒給”,在701年,郭元振任涼州都督時,“軍糧可支數十年”。
關於武則天的評價:
宋慶齡說: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但就家庭角色而言,不難看出武則天也是個好妻子。
郭沫若稱其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芳流劍閣光被利州。
武則天(624年~705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承認的女皇帝,清朝慈禧雖然掌權,但是未敢稱帝,繼位時67歲,也是繼位時年齡最大的皇帝,繼位時年齡第二大的為雍正(繼位時與前朝斷裂的皇帝不算)。
655年,被唐高宗李治立為皇后,皇后做了28年,683年,被封為皇太后,在做皇太后7年間,廢了兩個皇帝:唐中宗和唐睿宗。690年,自立為武周皇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也是唯一一位對後世影響巨大的女皇帝。
武則天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發明瞾字,稱帝后把本名武照改為武曌,尊號“聖神皇帝”。
705年正月,在張柬之、桓彥範、崔玄、敬暉、李政變逼迫下,武則天退位,中宗復位,但仍被中宗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705年十二月,武則天在洛陽上陽宮去世,享年82歲,死後,被削去帝號,稱為“則天大聖皇后”。
武則天在位時主要貢獻:
一是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對科舉制度進行了發展和完善,廣開招賢之路,並且創造“自薦”為官制度,她認為“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佇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國”、“定邊疆”的人才,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使用,許多有才能的庶人被破格錄用。如名相狄仁傑,姚崇等,在小說經常看到的殿試和武舉制度就是武則天發明創造,使更多的人才被發現,中唐名將郭子儀,就是“自武舉異等出”。大量人才被提拔任用,成為武周王朝的擁護者,對王朝的維護也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是重視農業生產。封建社會是農業社會,農業生產直接關係國家根基,在武則天執政期間,把“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立為國策。官員的升降也直接與農業生產掛鉤,能使“田疇墾闢,家有餘糧”的地方官升任;“為政苛濫,戶口流移”的“輕者貶官,甚至非時解替”。農業作為基礎,農業發展了,人口自然會增加,經濟自然會發展。據史料記載,652年,全國戶數為38O萬戶,而到705年,53年,全國戶數增為615萬戶,幾乎增長一倍。
三是抵禦外敵,保護邊境。武周政權建立時,吐蕃不斷入侵和騷擾,武則天給予堅決的抵禦和反擊。686年,吐蕃在佔領安西四鎮(即碎葉、龜茲、于闐、疏勒)後,仍不斷進犯,最終,在692年,武則天派王孝傑等大破吐蕃,恢復了四鎮,在693年,又派王孝傑收復安西四鎮,復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後來,由於西域各方心思鬆動,騎牆而立,702年,武則天把把天山以北地區從安西都護府劃出來,另置北庭都護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不但鞏固了邊防,而且使“絲綢之路”再次暢通。由於武則天對農業的重視,以及對邊軍屯田的政策的堅持。才使得在690年,婁師德檢校豐州都督“屯田積穀數百萬,兵以饒給”,在701年,郭元振任涼州都督時,“軍糧可支數十年”。
關於武則天的評價:
宋慶齡說: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但就家庭角色而言,不難看出武則天也是個好妻子。
郭沫若稱其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芳流劍閣光被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