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騰是人類社會歷史中一種非常古老的現象。從上古時代起,一 個擁有共同信仰的部族或群體,會用自然界中的某種事物,包括動物、植物以及某些無生命的物體(比如日月山川等),來作為自己崇拜的物件與精神的寄託,並且由此產生一種共同的想象,來把人們聯結成為一個整體。就像今天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國旗或者國徽,也像生活中我們隨處可以見到林林總總的大小商鋪乃至各種機構,常會在顯眼位置掛上屬於自己獨有的標誌一樣。這個標誌,就如同一個縮影,具體而又抽象地象徵著背後這個群體的存在;而圖騰往往還象徵著群體中人的精神狀態與內心世界。
關於圖騰的文獻記載很多,比如舜曾經命夔執掌音樂教化,夔領 命之後說過一句話,叫做“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石,就是用石頭做成的樂器,也就是石磬。古人曾按照樂器的不同材質將之劃分為八種,稱作“八音”,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磬就屬於“石”的一種。
從字形上來看,在甲骨文中,“聲”字的樣子就像一個架子懸掛著一片石頭,而“殳”則是一隻右手拿著一個小木槌在敲擊,所以聲音的“聲”,就是在它的下面加上耳朵,表示聽見的聲音。夔的意思是,當敲擊磬來指揮音樂的時候,很多人穿著獸皮、帶著獸面面具在跟著起舞;這當然並不是真的令野獸起舞,而是一場假面圖騰”的祭祀儀式,圖騰的內容則是代表擁有力量、速度與繁殖力的強大而兇猛的野獸。同樣的,在大禹治水成功之後,傳說他曾受其害,同時也供瞻仰之用,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圖騰的形式。大禹九鼎已經失傳,但我們今天在博物館裡還能夠看到商周時代多種青銅器上的各種饕餮紋、獸面紋、龍紋。
它們出現的頻率如此之高,而且還具有較強的地域與時代特徵,這大概可算作一種廣義的圖騰文化吧而從《詩經·商頌》中“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這句話裡,我們便可推測商族可能是以玄鳥為圖騰的。 人們常說中華兒女是龍的傳人,說皇帝是真龍天子,這裡的“龍”到底是怎樣一種動物,又是何時產生的呢?
對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論。在先秦時代,就已經產生了龍的說法,戰國時的《莊子·在宥》篇中就有對一種“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境界的描述;而《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說孔子在見過老子並受其指教之後,由衷地讚歎老子“其猶龍乎”,也就是像神龍一樣高深莫測。而更加古老的典籍《周易》中開篇的《乾》卦爻辭,便出現了五處“龍”字: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亢龍有悔、群龍無首,可以說通篇都在用龍的意象做隱喻,而且這些詞彙都成了後世的成語。
按照目前一般的說法,龍的想象最初可能來自鱷魚,因為上古時代的氣候與今天有所不同,中原地區也多是沼澤地帶,鱷魚的力量與繁殖力都是很強的,所以為人們所崇拜;後來又逐漸融合了馬嘴、鹿角、魚鱗、鷹爪、蛇身、牛耳等組成部分,最終成為今天人們心目中的“龍”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龍與西方神話傳說中稱為“ Dragon”的生物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Dragon”是死亡與邪惡的象徵。而印度佛經翻譯過來的所謂“天龍八部”之一的“龍眾”,其實應該叫做“莫呼洛迦”( Mahoraga),是“大蟒蛇神”的意思,也與中國傳統的龍有所區別。
圖騰是人類社會歷史中一種非常古老的現象。從上古時代起,一 個擁有共同信仰的部族或群體,會用自然界中的某種事物,包括動物、植物以及某些無生命的物體(比如日月山川等),來作為自己崇拜的物件與精神的寄託,並且由此產生一種共同的想象,來把人們聯結成為一個整體。就像今天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國旗或者國徽,也像生活中我們隨處可以見到林林總總的大小商鋪乃至各種機構,常會在顯眼位置掛上屬於自己獨有的標誌一樣。這個標誌,就如同一個縮影,具體而又抽象地象徵著背後這個群體的存在;而圖騰往往還象徵著群體中人的精神狀態與內心世界。
關於圖騰的文獻記載很多,比如舜曾經命夔執掌音樂教化,夔領 命之後說過一句話,叫做“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石,就是用石頭做成的樂器,也就是石磬。古人曾按照樂器的不同材質將之劃分為八種,稱作“八音”,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磬就屬於“石”的一種。
從字形上來看,在甲骨文中,“聲”字的樣子就像一個架子懸掛著一片石頭,而“殳”則是一隻右手拿著一個小木槌在敲擊,所以聲音的“聲”,就是在它的下面加上耳朵,表示聽見的聲音。夔的意思是,當敲擊磬來指揮音樂的時候,很多人穿著獸皮、帶著獸面面具在跟著起舞;這當然並不是真的令野獸起舞,而是一場假面圖騰”的祭祀儀式,圖騰的內容則是代表擁有力量、速度與繁殖力的強大而兇猛的野獸。同樣的,在大禹治水成功之後,傳說他曾受其害,同時也供瞻仰之用,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圖騰的形式。大禹九鼎已經失傳,但我們今天在博物館裡還能夠看到商周時代多種青銅器上的各種饕餮紋、獸面紋、龍紋。
它們出現的頻率如此之高,而且還具有較強的地域與時代特徵,這大概可算作一種廣義的圖騰文化吧而從《詩經·商頌》中“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這句話裡,我們便可推測商族可能是以玄鳥為圖騰的。 人們常說中華兒女是龍的傳人,說皇帝是真龍天子,這裡的“龍”到底是怎樣一種動物,又是何時產生的呢?
對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論。在先秦時代,就已經產生了龍的說法,戰國時的《莊子·在宥》篇中就有對一種“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境界的描述;而《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說孔子在見過老子並受其指教之後,由衷地讚歎老子“其猶龍乎”,也就是像神龍一樣高深莫測。而更加古老的典籍《周易》中開篇的《乾》卦爻辭,便出現了五處“龍”字: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亢龍有悔、群龍無首,可以說通篇都在用龍的意象做隱喻,而且這些詞彙都成了後世的成語。
按照目前一般的說法,龍的想象最初可能來自鱷魚,因為上古時代的氣候與今天有所不同,中原地區也多是沼澤地帶,鱷魚的力量與繁殖力都是很強的,所以為人們所崇拜;後來又逐漸融合了馬嘴、鹿角、魚鱗、鷹爪、蛇身、牛耳等組成部分,最終成為今天人們心目中的“龍”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龍與西方神話傳說中稱為“ Dragon”的生物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Dragon”是死亡與邪惡的象徵。而印度佛經翻譯過來的所謂“天龍八部”之一的“龍眾”,其實應該叫做“莫呼洛迦”( Mahoraga),是“大蟒蛇神”的意思,也與中國傳統的龍有所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