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小菜一
-
2 # 釋衍益
昨天今天明天
覺知人生時間錯覺一念三千。
昨天於戲今天戲於明天如是。
日日堅長生死剎那三心不得。
識自心源安守善護淨業而歸。
識心達本清淨本源慈守護念。
-
3 # 梅里一了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這話看著句句在理,可歷史事實證明,孟子游說的幾個國家,強大如齊,魏,弱小如鄒,薛,似乎都在戰國中沒討到好,最後都被秦國滅了。是孟子說錯了,抑或是這些國君沒聽懂,那麼後世賢明的君王或以對此話推崇備至呢?比如唐太宗李世明說的那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可見孟子沒錯。
為什麼孟子游說的國家滅了,沒去的秦國劫笑到最後呢?這裡面有個技術問題,什麼是真正的民心?民心是一成不變的嗎?這個問題極力推銷仁義的孟子也沒搞清楚,所以他的道理很對,結果很失敗。
這個問題商鞅比孟軻看得明白,民心是大眾現實最迫切的需求。春秋時期,種姓社會,貴族才有姓,民最大的心願是什麼?爵位,有爵位才能活出個人樣,商鞅看到這一點,實行變法,推出軍功爵位制,雖然老貴族不爽把他車裂了,但這辦法得民心,秦國因此而強大,六國盡滅。而孟子的老吾老,幼吾幼,在當時頂多只能算項羽的婦人之仁。因此,民心,在不同的時代是有不同的訴求的。
我們再來到題主所說的漢代,這時的民心有怎樣的訴求呢?厭戰,厭稅賦,厭勞役,只想過幾天安穩日子。為什麼這麼不求上進呢?幾百年的征戰打殘了,打怕了,春秋戰國五百餘年,諸子百家,你方唱罷我登場,道理說盡了,戰禍連年,好不容易看到秦王江山一統,以為可以喘口氣,沒想到賦稅徭役接連不斷,苛政猛於虎,去它涼反了,從陳勝吳廣到劉邦登基,沒幾年就把大秦幾百年的基業廢了,真以為劉邦神勇,錯,民心厭了,矮子裡面拔長子,來自基層的劉邦算是能體恤民情的,就認他了。這點從他寧願自己背鍋,放走逃跑的役卒,沛縣起事時的三讓,入咸陽時的約法三章可以看出。所以漢初的政策概括為四個字‘與民休息",歇一歇是當時最大的民心。這四個字比”無為而治"更形象具體,貢獻最大的當屬漢文帝劉恆,他是最有為的君王,他的作為就是阻止那些慾望膨脹的臣僚,侵擾休養生息中的民眾,不管你是賈誼還是劉濞。
回覆列表
漢初一般指劉邦建漢至文景之治這段時間,秦亡於暴政,因為暴政而失民心,讓農民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成為秦朝滅亡的推手,秦末戰爭不斷。人民的生活和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漢初統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歷史教訓。為了恢復經濟生產和安定民心採取了"無為而治"的寬容政策。與民休息。安置流民,讓士兵解甲受于田地,減免賦稅徭役。使經濟訊速發展,出現文景盛世,民心所向讓漢朝步入頂峰時期。創造歷史和推動歷史發展的是人民。沒有人民的經濟生產為漢朝奠定了經濟基礎。試問漢武大帝有能力去開疆拓土嗎。唐太宗講民心是水,統治者為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民心乃國家之潮流,順之者昌, 逆之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