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學歷提升指導老師
-
2 # 君山話史
古代春節有很多風俗,其中不少一直沿續到今天。
拜年現在許多單位春節時有團拜,其中這在古代早就有了。有一些歷史大事件,還與春節團拜有關。比如陳橋兵變,就是在春節團拜時,突然從邊關傳來遼人入侵的訊息,朝廷就派趙匡胤率兵奔赴邊關抗擊敵寇。不料趙匡胤剛到陳橋驛,便發動陳橋兵變,殺回京城,篡位奪權了。
宮廷有團拜,民間也有拜年的傳統。《夢梁錄》中說:“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年。”鮮衣就是新衣服,大家都穿著新衣服,一派喜氣洋洋,往來拜年。梅堯臣的詩云:“孺人相慶拜,共坐列杯盤。”便是春節拜年之寫照。
燃放煙花爆竹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火藥的國家,火藥除了用於戰爭外,也用於煙花爆竹等娛樂活動。從除夕到整個春節期間,到處都可以看到燃放煙花爆竹,給節日增添喜慶的味道。王安石曾寫過一首著名的詩《除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酥;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筆者小的時候,也時常放煙花爆竹,現在許多城市因為安全考慮,禁止燃放,使得春節的過年味少了許多。
貼門對春聯春聯是從桃符對聯演化而來的。上面提到王安石的詩中有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說的就是桃符,其實就是驅鬼避邪用的,同時也有喜慶迎祥之意。後來,就有了撰寫桃符對聯的社會風氣,後來主演變為春聯。直到現在,貼春聯仍然是春節時期最重要的風俗,時下已近春節,商店裡,路邊的小攤小販,賣春聯者不計其數,筆者昨天也剛買了門聯,這個習俗,儲存得很好。
祭拜祖先與神靈在古代,祭祖是春節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中國文化裡,祖先崇拜是很重要一塊內容,特別是春節這樣的大節日,便少不得祭祖。以筆者為例,除夕吃團圓之前,都要先祭過世的先祖。除了祭祖之外,還有祭祀神靈,這也是少不了的。以筆者所在的地方為例,土地公、天公這些神靈都是要祭拜的,以求平安。
其他的風俗古代過春節時,還有許多風俗,有一些現在不流行了。
比如掛千,其實就是一種剪紙,或者圖案,或者吉祥語,掛在門上以圖吉利。春節正月初一時,還有沐香湯的風俗,就是用五種木料煎湯沐浴,據說這樣一洗,可以延年益壽。此外,還有吃素餅,喝屠蘇酒等風俗,就不一一說了。
-
3 # 迪迪巴巴探貴陽
▲臨近新年,賣貨郎的生意好得不得了,賣油苕、掃帚、針線、木梳瓜、茄、菜蔬等應有盡有。
▲民間有跳灶王的習俗。乞兒三五人為一隊,扮灶公、灶婆,各執竹枝噪於門庭以乞錢。
▲一年辛苦到臘月,家家戶戶舂米,因為臘月的米堅實,舂時少損耗。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神。
▲祭灶時,給小兒買飴糖(即膠糖、麥芽糖)以求上天降好事。
▲家家戶戶買春聯貼春聯,祝福新的一年。
▲貼門神,新的一年,將軍保吉祥。
▲年三十,放爆竹。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連百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
▲除夕黎明打糞堆,但求萬事如願。
▲兒孫長大又一歲,長輩給壓歲錢。
▲宋朝時,以雞冠花供祖風靡京城。
▲古代拜年不必進府門,送上名片給主人送去祝福。
▲新年前後,迎親嫁娶較多,姑娘家會在婚禮前展示嫁妝,富裕人家有十抬之數。
▲唐代結婚有男拜女不拜的習俗,謂之新婦不跪。
▲元宵節,走百病摸門釘。多走走去百病。已婚不孕的婦女,摸城門釘,取"添丁"之意,希望來年可生子。
▲正月十五賞花燈,直到現在還保留著這個傳統。
▲二月二日,迎富,古人攜鼓到郊外遊玩,早出晚歸。
▲年年春打六九頭。立春日,有鞭春牛的習俗。
▲鶯花三月,姑娘小姐紛紛踏春放紙鳶(風箏)。
▲盪鞦韆
▲姑娘們吟詩作對,打鬧取笑。
▲集市上,耍猴人在讓小猴子表演,小兒笑呵呵。
▲男子的休閒娛樂之一,蹴鞠,即今日的踢足球。
古代的新年,沒有手機、沒有電腦,一聲鞭炮,一顆糖就很滿足,那時候,年味正濃。
回覆列表
朝代不同,習俗各異,簡述說一下各朝代的春節習俗
※東漢時期,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據崔提《四民月令》稱:“正月之朔,是為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禰。
※南朝時期,春節闔家互相拜賀、飲宴,並開展娛樂活動。據粱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欽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還有畫雞、燃爆竹、懸索、乞如願等遊戲。
※唐宋元明清時期春節食俗中的禮儀成分逐漸加重。據南宋吳自收《夢梁錄》記載:“土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梵天廬叢錄》
以上是個人對問題的膚淺理解,希望對有疑問的人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