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對視影音

    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他們統稱為七宗五姓或五姓七望。

    秦皇地宮的面積粗略估算相當於78個故宮那麼大,故宮多大,應該在歷史書上了解過吧,在每個房間住一晚,也需要80多年的。

    大型地宮我瞭解的有朱元璋的孝陵、武則天的乾陵,還有很多沒有開發(因為國家規定皇帝陵墓禁止發掘)

  • 2 # 中孚鑑

    五姓七宗,又稱為五姓七家、七宗五姓、五姓七望。也就是五個姓,七和郡望、宗族。古代世族大家在古代社會上有著很高的威望和地位。而其中有五姓最為最貴。就是李、崔、盧、鄭、王。而其中李氏和崔氏有兩個郡望、宗族,所以就是五姓七望。

    五姓七宗分別是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

    隴西李氏出現了很多名人,比如漢朝時期的飛將軍李廣家族。隴西李氏後來在亂世中興起,之後的隴西李氏到唐朝時出了十位宰相,高官累世不斷。其中隴西李氏一支李淵建立了唐王朝。

    趙郡李氏是李姓的第二大分支。僅次於隴西李氏。趙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崔姓源於姜姓,崔姓得姓後,世代在齊國為官。到秦漢時期,崔如意被封為東萊侯。後來崔如意的長子崔業承襲了他的爵位,並且在清河定居。而崔業的弟弟崔仲牟則在博陵定居。

    這兩支崔氏的後人在後來名人輩出,而成了大族,為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

    范陽盧氏,源於姜姓,齊國後裔,後因封地在盧邑而受姓盧氏。以范陽為郡望。

    滎陽鄭氏,以滎陽為郡望。是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王姓的郡望不止一個。而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興之郡、望出之郡,是較早成為非常重要計程車族。太原王氏曾經封侯拜相、也曾屢遭困難。在經歷坎坷後,太原王氏成為了當時天下的一個望族。

  • 3 # 麗醬每日分享

    唐朝時期有一位宰相名叫薛元超,他說自己平生有三大遺憾,其中一個就是沒能娶到五姓七宗的女子為妻。

    當時的薛氏一族,和韋氏、裴氏、柳氏三族並稱為“關中四姓”,是社會上地位很高的名門望族,薛元超還身為宰相,連他都娶不到的家族女子,究竟是什麼來歷呢?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不少世家大族,他們對王朝的建立和發展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甚至能和皇室分庭抗禮,在眾多計程車族門閥中,有五個姓氏家族最有威望,他們分別是隴西和趙郡的李氏、博陵和清河的崔氏、范陽的盧氏、滎陽的鄭氏和太原的王氏,其中李氏和崔氏各有兩個分支,所以又被為五姓七宗。

    為了確保族人的血統純正,五姓七宗的家族規定,只能和族內通婚,不得與外族婚嫁。相傳清河崔氏就因為嫌棄大唐皇室有胡人的血統,在皇帝指婚時竟然拒絕迎娶公主。

    五姓七宗的族人傲慢無禮,隋唐時期就有很多皇帝想要削弱他們的影響力,隋文帝時,廢除了士族門閥的做官體系 九品中正制,改用科舉制;太宗李世民也命人重新修改《氏族志》。

    到了武則天時期,科舉制的發展日益完善,進士的社會地位越來越高,世家大族的影響也開始日漸衰弱,往日的輝煌也慢慢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 4 # 羞羞的琪琪爸

    這是歷史範疇的問題,十分有幸回答,從隋唐的五姓七宗到今天的豪門,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問題,以下是個人淺見,希望有所裨益。

    七宗五姓是指從漢朝晚期到唐代中晚期之間傳承近千年的七個名門望族。也叫五姓七家,分別是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其影響力可見一斑。他們的消亡史是整個中國古代貴族從開始發展到沒落的縮影,堪稱中國最後的貴族。分別介紹一下各自代表的名人。

    隴西李氏源自於顓頊孫皋陶之後,世為理官。典型家族代表,老子李耳,飛將軍李廣,魏晉西涼王李暠, 隴西李氏到唐朝時連續出了10位宰相。隴西李氏一支李淵滅隋,建立唐朝,開創了一個文化興盛的偉大時代。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

    趙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僅次於隴西李氏。趙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家族代表,李牧是戰國時有名的武將,為趙國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趙郡柏人(今邢臺隆堯),為趙郡李氏的始祖。魏晉南北朝時期趙郡李氏與隴西李氏、清河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併為中原五大高門士族,支派繁多,文化鼎盛,官位顯赫。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僅次於隴西李氏的大族。到了唐高宗時頒佈法令禁止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趙郡李氏東南西三房始祖為晉朝的李楷。

    崔姓在歷史上源於姜姓,相傳是炎帝的後代。崔姓得姓以後,世代在齊國擔任重要官職,是當時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孫崔杼是齊國權臣,獨攬朝政大權多年。後來由於他在政爭中失敗,崔姓才在齊國失去權勢,南遷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另外三國魏晉時期,大家耳熟能詳的博陵崔州平就是博陵崔氏的代表。秦朝時,崔杼裔孫崔意如被封為東萊侯。入漢以後,崔意如長子崔業襲封這一爵位,並在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東北)定居下來。崔業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二人的後代在漢魏南北朝及隋唐時各發展成為強宗大族,名賢輩出,史稱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由於兩支崔姓人繁衍眾多,加上仕宦遷徙等原因,崔姓又進一步分衍出鄭州崔氏、鄢陵崔氏、齊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光在唐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累計出了29位宰相。當時天下有“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的俗諺。

    范陽盧氏出自姜姓,始祖盧植以儒學顯名東漢,肇其基業,三國盧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後盧欽、盧珽、盧志、盧諶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時盧玄“首應旌命”,入局朝廷,盧氏成為北方一流高門。在文化方面,范陽盧氏以儒學傳家,尤以盧植一脈為代表。

    滎陽鄭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家族代表:東漢末年,以鄭當時一脈的鄭渾、鄭泰等人為開始,逐漸發展為高門望族。歷經變遷入唐之後,鄭姓仍為望族,後因科舉制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在中華百家姓中,王姓擁有最多的郡望,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王姓家族的超強繁榮。起源於山西的太原,代表人物太多,不再一一列舉,實屬中國一大望族。

    七宗五姓代表的是中國門閥制度和郡望制度的消亡史。

    華北門閥,在經過了長期的門第觀念影響下,民間仍存有“門當戶對”這種不同門第,不互相通婚的風氣。例如《新唐書杜兼傳》記載,唐文宗欲以公主下嫁世族時,猶感慨地說:“民間脩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我家兩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這種風氣一直持續整個唐朝,到了黃巢之亂才因破壞而快速消滅。在唐末的黃巢之亂中,造成大量世族人士的傷亡,富饒的家園與產業也慘遭破壞,而華北世族引以為傲的貫冊祖譜也流失,世族衰落,最終與庶民再無區別,世族的地位由地主紳士階級取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看配置給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