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呂氏講堂

    怎麼理解“每臨大事有靜氣”這就句話,我想先引用《大學》裡的一段話,“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遇到緊急情況,需要“知之”,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瞭解事件的背後邏輯,確定損失的底線,然後“定之” 。定之後是靜,“靜”不是消極,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讓事態穩定,平復心情,氣定神閒,把利空釋放乾淨。靜之後是安,首先是己安,坦然地接受已成事實的結果,然後是“安人”,整理一下事件衝擊以後的隊伍。重整隊伍以後,就要思慮破局之策,哪些是零和博弈,哪些是雙贏。慮之後就是“得”,就是收穫,只要執行力得當,一定會獲得相應的回報。

    當然,除了策略以外,你也可以認為這段話是人生的修養:“只有明確自己身處的位置,應當做好的職責,平日裡培養自己的淡泊寧靜之氣,不要讓自己的心志受到太多外界因素的影響,才能在遇到問題時減少外物對自己本心的干擾,用平常的心態面對危亂的處境。”

    先做到《大學》裡說的這段話,就能“每臨大事有靜氣”了。

    注:“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是清朝三代帝師翁同龢的一副對聯。可以解釋為,古今聖賢都具大氣度,遇重大事件時,沉著淡定,舉重若輕,應對裕如。

  • 2 # 萃辰天心書院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是清朝兩代帝師翁同龢的一副對聯。可以解釋為,古今聖賢都具大氣度,遇重大事件時,沉著淡定,舉重若輕,應對裕如。

    印安說:林則徐把“制怒”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古語也有“臨喜臨怒看涵養”的良訓。可見,我們都要把“每臨大事有靜氣”作為一生修行的重要功課。印竹說:喜也好怒也罷都是因內心起了波瀾。如果事如碗大之石,心量僅如一碗水,這塊石頭砸下去,就是天塌地陷;而如果心如一片海,碗大的石頭對海水不會產生絲毫影響!

    如果說怒還需要制,說明心量還不足夠大。真正的量大是要如大海那樣,一顆石子投進去根本不會有任何的動靜,因石子而對大海產生什麼影響。所以,要說到“每臨大事有靜氣”的修行功夫,更需要的不是剋制自己,而是將自己的心量放大。

    俗話說“量大福大”,只有讓我們的心量不斷不斷的擴大,讓所有的事情在我們心中不起漣漪。最好的修行絕不是剋制,更不是對抗,而是將自己的心量不斷擴大的過程。當我們的心量擴充套件得像大海那樣遼闊時,任何的事情都如一顆小石子投入到大海中,會立即被大海所淹沒,又有何怒可制呢?

  • 3 # 青松5698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這幅對聯出自清代帝師翁同和的一副對聯。可以解釋為,古今聖賢都有大氣度,無論是遇到驚天動地的大事,還是面臨巨大的誘惑與危險,都能做到心靜如止水,泰然處之。

  • 4 # 紫氣東來詩情畫意

    遇事不著急,著急於事無補,只是加亂,倒至出錯,則大事難成。大事必合於道 ,清淨為向道之旅也,人神好清,而心擾之,心好靜,欲牽之。故而,欲成大事必靜心,規節慾望

  • 5 # 等風散7

    無論做小事還是做大事,我們都應該沉著,冷靜,尤其是面臨大事時,更應該拿出沉穩的心態去面對,緊張和慌亂不能幫到你什麼,反而更會使你不能正確地處理事情,我們應當學會壓住自己的負面情緒,讓正面情緒去引導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太陽系中的行星不會“亂跑”?地球上的生命是從何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