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蓓蓓得小屋
-
2 # 季我努學社
太學是漢武帝採納董仲舒建議,設立的中央官學。魏晉南北朝時期,又出現了國子學,與太學並立。隋文帝時設國子寺,下轄國子學、太學等,國子寺不僅是中央官學,也開始行使一些育管理職能。唐太宗時將國子寺改稱國子監,往後歷朝歷代基本都沿用了這一名稱。現在太學和國子監一般是通用的,都是指中央官學、國家最高學府。而太學生或監生則是在其中讀書的學生。
(董仲舒)
清代國子監的學生來源主要有兩個部分:一是透過各府州縣選拔的生員,主要分為五類:即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和優貢;二是透過捐納獲得資格的生員,稱為例貢。進入國子監的學生待遇十分優厚,可以直接以國子監生的身份入仕,也可以繼續參加鄉試、會試贏取功名。
為了保證辦學質量,清代國子監製定了嚴格的學業考核制度,主要的定期考核活動有:一、月望大課,二、季考,三、月課,四、月三課。考核優秀者會發放賞銀,而多次不合格者則會面臨被勸退的危險。此外,日常的出勤考核也十分頻繁,日常考勤設有專門的機構繩愆廳,不僅上課、活動會點名,就連晚上就寢也會點名,期間如有冒名頂替者,將會被立即除名。
(國子監)
至於對國子監學生的培養,一方面是正常的上課教學,另一方面則是豐富的課餘實踐。日常教學中規中矩,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基礎素質。而課餘實踐則可圈可點,一是參政議政,學生能夠向朝廷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二是臨時差遣,學生會被安排參加清查黃冊、丈量土地、徵收賦役等一系列活動。此外,國子監還會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如賑濟災民、築路修橋、興學助教等等。如此,既能提高學生的參政水平,又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而為清朝政壇儲備了大量施政人才。
(入仕流程圖)
參考文獻:
1、申國昌、史降雲:《明清時期國子監日常考核活動》,《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年第1期;
2、申國昌、史降雲:《明清國子監生的課餘活動與社會實踐探究》,《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年第2期;
3、王培軍.:《晚清國子監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
回覆列表
太學生制度是從兩千多年前的西漢開始的,當時的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極力推崇儒家思想,以前能與儒家在朝堂上抗衡的黃老學說從此失寵,其他學派更是銷聲匿跡。
董仲舒給漢武帝的另一個建議就是設定太學,其實這種官方設學的制度在夏商時期就有記載,叫做癢序。董仲舒向漢武帝提議:‘’養士(官員)之道在於太學,夫不養士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才也。‘’
於是漢武帝按照董仲舒的建議,建立官辦學院,招攬儒學博士授課,招收天下有志之士來求學,太學生有公費自費兩種,還有的是由地方負擔,學成後要回地方工作,相當於定向生。
太學生的政治素養都很高,以天下為己任,對於朝政很關心,當年漢哀帝想殺鮑宣,後來由於數千太學生的抗議,被迫將死刑改為服刑,可見太學生的政治影響力還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