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在很多人看來只是一個普通的節氣,表明春天結束,夏日由此開始。殊不知這在舊時,卻是一個節日,是天子祭祀炎帝、祝融的重要日子。舊俗立夏日又稱“立夏節”,到了明代民間始有嘗新風俗,清代更有祭神、嘗新、饋節、秤人、烹新茶等慶祝儀式。其中五花八門的習俗禁忌,人們多半是知之甚少的,下面就羅列一些典型的例子以供大家參考。
忌坐門檻
立夏日還有忌坐門檻之說。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縣誌》中記載:“立夏日,取筍莧為羹,相戒毋坐門坎,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說是這天坐門檻,夏天裡會疲倦多病。30年代《寧國縣誌》中記載:“立夏。以秤秤人體輕重,免除疾病,所謂不怯夏也。俗傳立夏坐門坎,則一年精神不振。”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階,如坐了則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門檻),謂這天坐地栿將招來夏天腳骨痠痛,如坐了一道就須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數,方可解魘。
厭祟避蛇
立夏日雲南民俗關注的是厭祟避蛇。清幹隆元年《雲南通志》載,四月立夏之日,“插皂莢枝、紅花於戶,以厭祟;圍灰牆腳以避蛇”。值四月而言避蛇,與十二生肖已屬蛇有關聯,地支紀月,三月為辰,四月為已。立夏厭祟,門上插皂莢樹枝和紅花,含有黑(水)、紅(火)既濟之義。按照古代五行說,黑為水,紅為火。這是希望透過兩者相互制約,達到一種平衡。同時,古人不僅日常用皂莢去汙,還以皂莢入藥,認為它具有殺蟲功能。將它當做厭祟之物,也著眼於除穢驅邪。
立夏吃蛋
“立夏吃蛋”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晴暖並漸漸炎熱起來,許多人特別是小孩子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慾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古人認為,雞蛋圓圓溜溜,象徵生活之圓滿,立夏日吃雞蛋能祈禱夏日之平安,經受“疰夏”的考驗。立夏日一般在農曆的四月,“四月雞蛋賤如菜”,人們把雞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燒就成了“茶葉蛋”。後來人們又改進煮燒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滷、桂皮、薑末,從此,茶葉蛋不再是立夏的節候食品,而成為中國傳統小吃之一。
秤人
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立夏之日的“稱人”習俗主要流行於中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代。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吃完立夏飯後,在橫樑上掛一杆大秤,大人雙手拉住秤鉤、兩足懸空秤體重;孩童坐在籮筐內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鉤上秤體重,謂立夏過秤可免疰夏。若體重增,稱“發福”,體重減,謂“消肉”。
鬥蛋
立夏節時,大人用絲線編成蛋套,裝入煮熟的雞蛋鴨蛋,掛在小孩子脖子上。疰夏繩即長命縷,用五色絲線繫於小孩手腕等處為其消災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立夏中午,家家戶戶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群,進行鬥蛋遊戲。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見的腹漲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疰夏繩即長命縷,用五色絲線繫於小孩手腕等處為其消災祈福,消暑祛病,以防疰夏。
立夏在很多人看來只是一個普通的節氣,表明春天結束,夏日由此開始。殊不知這在舊時,卻是一個節日,是天子祭祀炎帝、祝融的重要日子。舊俗立夏日又稱“立夏節”,到了明代民間始有嘗新風俗,清代更有祭神、嘗新、饋節、秤人、烹新茶等慶祝儀式。其中五花八門的習俗禁忌,人們多半是知之甚少的,下面就羅列一些典型的例子以供大家參考。
忌坐門檻
立夏日還有忌坐門檻之說。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縣誌》中記載:“立夏日,取筍莧為羹,相戒毋坐門坎,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說是這天坐門檻,夏天裡會疲倦多病。30年代《寧國縣誌》中記載:“立夏。以秤秤人體輕重,免除疾病,所謂不怯夏也。俗傳立夏坐門坎,則一年精神不振。”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階,如坐了則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門檻),謂這天坐地栿將招來夏天腳骨痠痛,如坐了一道就須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數,方可解魘。
厭祟避蛇
立夏日雲南民俗關注的是厭祟避蛇。清幹隆元年《雲南通志》載,四月立夏之日,“插皂莢枝、紅花於戶,以厭祟;圍灰牆腳以避蛇”。值四月而言避蛇,與十二生肖已屬蛇有關聯,地支紀月,三月為辰,四月為已。立夏厭祟,門上插皂莢樹枝和紅花,含有黑(水)、紅(火)既濟之義。按照古代五行說,黑為水,紅為火。這是希望透過兩者相互制約,達到一種平衡。同時,古人不僅日常用皂莢去汙,還以皂莢入藥,認為它具有殺蟲功能。將它當做厭祟之物,也著眼於除穢驅邪。
立夏吃蛋
“立夏吃蛋”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晴暖並漸漸炎熱起來,許多人特別是小孩子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慾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古人認為,雞蛋圓圓溜溜,象徵生活之圓滿,立夏日吃雞蛋能祈禱夏日之平安,經受“疰夏”的考驗。立夏日一般在農曆的四月,“四月雞蛋賤如菜”,人們把雞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燒就成了“茶葉蛋”。後來人們又改進煮燒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滷、桂皮、薑末,從此,茶葉蛋不再是立夏的節候食品,而成為中國傳統小吃之一。
秤人
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立夏之日的“稱人”習俗主要流行於中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代。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吃完立夏飯後,在橫樑上掛一杆大秤,大人雙手拉住秤鉤、兩足懸空秤體重;孩童坐在籮筐內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鉤上秤體重,謂立夏過秤可免疰夏。若體重增,稱“發福”,體重減,謂“消肉”。
鬥蛋
立夏節時,大人用絲線編成蛋套,裝入煮熟的雞蛋鴨蛋,掛在小孩子脖子上。疰夏繩即長命縷,用五色絲線繫於小孩手腕等處為其消災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立夏中午,家家戶戶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群,進行鬥蛋遊戲。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見的腹漲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疰夏繩即長命縷,用五色絲線繫於小孩手腕等處為其消災祈福,消暑祛病,以防疰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