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樹錚(1880年11月11日-1925年12月30日),字又錚、幼錚,號鐵珊,自號則林,人稱“小扇子”,江蘇省蕭縣醴泉村(今屬安徽省)人。北洋軍閥皖系名將,陸軍中將加上將銜、遠威將軍。因1919年派兵收復外蒙古而聲名遠揚。1925年12月11日徐考察結束回到上海,12月29日晚乘專車離開北京南下,途經京津間廊坊車站,被馮玉祥部張之江劫持,於12月30日凌晨被殺,時年45歲。著作有《建國銓真》、《視昔軒文稿》、《兜香閣詩集》、《碧夢庵詞》等。徐樹錚(1880年11月11日-1925年12月30日),字又錚、幼錚,號鐵珊,江蘇省徐州府蕭縣官橋鎮醴泉村人,北洋軍閥皖系將領。自幼聰穎過人,才氣橫溢。3歲識字,7歲能詩,13歲中秀才,17歲補廩生,有神童之稱。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他棄文就武到濟南上書山東巡撫袁世凱,陳述經武之道,未得賞識。後被薦為段祺瑞記室。光緒三十一年由段保送至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就學。學成回國,先後任段祺瑞軍事參謀、總參謀等職。民國初年,徐樹錚位居要津,叱吒風雲。先後任軍學司司長、軍馬司司長、將軍府事務廳長,民國3年(1914年)5月,徐樹錚任陸軍部次長,年僅34歲,為次長中最年輕者。袁世凱帝制失敗,黎元洪繼任總統,段祺瑞為國務院總理,徐樹錚復任陸軍次長兼國務院秘書長。在府院之爭中,他同總統府秘書長被先後革職。張勳復辟後,徐隨段討張,後馮國璋任總統,段祺瑞復任總理兼陸軍總長,徐樹錚任陸軍次長、兼西北籌邊使,升為上將。在馮段之爭中,徐為段穿梭奔波,他一方面假參加歐戰之名,向日借鉅款,編“參戰軍”,為段擴兵爭雄;一方面組織“安福俱樂部”,包辦選舉,成立安福國會,以強固段之政權。民國8年(1919年),徐樹錚任西北籌邊使。歷經5個月的周旋,外蒙取消自治,孫中山電賀其成就可與傅介子、班超相比。民國9年(1920年)直皖兩系軍閥鬥爭激烈,他被免職,任遠威將軍,留北京代職。直皖戰後,段祺瑞下臺。他被指控為“十大禍首”之最通緝拿辦,借日本使館之助逃到天津,後潛入上海英租界內匿居。民國10年(1921年),孫中山以非常大總統名義在桂林組織大本營,計劃北伐討直。此時直奉兩系矛盾日趨尖銳,孫中山聯合段祺瑞、張作霖組成三角同盟。民國13年(1924年)9月,盤距在江蘇的直係軍閥齊燮元為奪取被浙江的皖系軍閥盧永祥控制的上海,爆發了江浙戰爭。徐樹錚任浙滬聯軍總司令。皖系失敗,他在租界的寓所裡被支援直係軍閥的英華人拘捕,並強迫他乘英輪去歐洲。在途經香港時,直奉戰爭結束,段祺瑞被推為臨時執政,徐獲得自由,被任命為考察歐美日各國政治專使。遂率考察團15人,先後考察法國、英國、瑞士、義大利、德國、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時、荷蘭、美國、日本等12個國家。在考察法國期間,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徐樹錚電致輓聯。徐樹錚於民國14年(1925年)12月11日考察結束回到上海。段祺瑞電囑其暫緩赴京,但他認為考察回國,理應覆命,即赴京。覆命後,於12月19日晚乘專車離開北京南下,途經京津間廊坊車站,被馮玉祥部殺害,時年四十有五。翌年,歸葬故里,有《建國銓真》、《視昔軒文稿》、《兜香閣詩集》、《碧夢庵詞》等著作傳世。
徐樹錚(1880年11月11日-1925年12月30日),字又錚、幼錚,號鐵珊,自號則林,人稱“小扇子”,江蘇省蕭縣醴泉村(今屬安徽省)人。北洋軍閥皖系名將,陸軍中將加上將銜、遠威將軍。因1919年派兵收復外蒙古而聲名遠揚。1925年12月11日徐考察結束回到上海,12月29日晚乘專車離開北京南下,途經京津間廊坊車站,被馮玉祥部張之江劫持,於12月30日凌晨被殺,時年45歲。著作有《建國銓真》、《視昔軒文稿》、《兜香閣詩集》、《碧夢庵詞》等。徐樹錚(1880年11月11日-1925年12月30日),字又錚、幼錚,號鐵珊,江蘇省徐州府蕭縣官橋鎮醴泉村人,北洋軍閥皖系將領。自幼聰穎過人,才氣橫溢。3歲識字,7歲能詩,13歲中秀才,17歲補廩生,有神童之稱。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他棄文就武到濟南上書山東巡撫袁世凱,陳述經武之道,未得賞識。後被薦為段祺瑞記室。光緒三十一年由段保送至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就學。學成回國,先後任段祺瑞軍事參謀、總參謀等職。民國初年,徐樹錚位居要津,叱吒風雲。先後任軍學司司長、軍馬司司長、將軍府事務廳長,民國3年(1914年)5月,徐樹錚任陸軍部次長,年僅34歲,為次長中最年輕者。袁世凱帝制失敗,黎元洪繼任總統,段祺瑞為國務院總理,徐樹錚復任陸軍次長兼國務院秘書長。在府院之爭中,他同總統府秘書長被先後革職。張勳復辟後,徐隨段討張,後馮國璋任總統,段祺瑞復任總理兼陸軍總長,徐樹錚任陸軍次長、兼西北籌邊使,升為上將。在馮段之爭中,徐為段穿梭奔波,他一方面假參加歐戰之名,向日借鉅款,編“參戰軍”,為段擴兵爭雄;一方面組織“安福俱樂部”,包辦選舉,成立安福國會,以強固段之政權。民國8年(1919年),徐樹錚任西北籌邊使。歷經5個月的周旋,外蒙取消自治,孫中山電賀其成就可與傅介子、班超相比。民國9年(1920年)直皖兩系軍閥鬥爭激烈,他被免職,任遠威將軍,留北京代職。直皖戰後,段祺瑞下臺。他被指控為“十大禍首”之最通緝拿辦,借日本使館之助逃到天津,後潛入上海英租界內匿居。民國10年(1921年),孫中山以非常大總統名義在桂林組織大本營,計劃北伐討直。此時直奉兩系矛盾日趨尖銳,孫中山聯合段祺瑞、張作霖組成三角同盟。民國13年(1924年)9月,盤距在江蘇的直係軍閥齊燮元為奪取被浙江的皖系軍閥盧永祥控制的上海,爆發了江浙戰爭。徐樹錚任浙滬聯軍總司令。皖系失敗,他在租界的寓所裡被支援直係軍閥的英華人拘捕,並強迫他乘英輪去歐洲。在途經香港時,直奉戰爭結束,段祺瑞被推為臨時執政,徐獲得自由,被任命為考察歐美日各國政治專使。遂率考察團15人,先後考察法國、英國、瑞士、義大利、德國、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時、荷蘭、美國、日本等12個國家。在考察法國期間,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徐樹錚電致輓聯。徐樹錚於民國14年(1925年)12月11日考察結束回到上海。段祺瑞電囑其暫緩赴京,但他認為考察回國,理應覆命,即赴京。覆命後,於12月19日晚乘專車離開北京南下,途經京津間廊坊車站,被馮玉祥部殺害,時年四十有五。翌年,歸葬故里,有《建國銓真》、《視昔軒文稿》、《兜香閣詩集》、《碧夢庵詞》等著作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