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27570817624

    每逢重大節日,“福星高照”“福壽康寧”“福齊南山”“福如東海”“福衢壽車”“福壽齊天”等詞語便映入人們的眼簾,一句句“祝福”,真是讓人感到無限溫馨。“福”字讓筆者想到若干年前春節聯歡晚會上著名相聲演員唐傑忠與師勝傑對“福”字的趣解。身上掛“礻”部的師勝傑說,“福”就是有“衣”穿;身上掛“畐”部的唐傑忠說,“福”就是“一口田”有飯吃;合起來“福”就是指有衣穿,有飯吃,溫飽有保障,這才是真正的“福”。仔細考證一下,才發現他們對“福”字的解釋只是趣說漢字,沒有從根本上解釋“福”字的真正內涵。筆者出於對漢字的熱愛,現作如下分析。

    首先,“福”字的部首是“礻”部而非“衤”部。事實上“衤”部即“衣”字,是一種古代上衣形。古代上衣“襟”“裾”很特別,為斜長的三角形,人著衣時,襟捲入胸腰際一週,在襟角上繫帶。由此產生的許多字,如“袂”“袖”“襦”“襖”等,才真正與“衤”部有關係。而“礻”部即“示”字,甲骨文解釋為:上古人們當作神來崇拜的“桌石”(靈石)。在中國的遼寧、四川等地都曾發現過這種遺物、遺址。這種“靈石崇拜”,曾相當普遍地流行於人類的幼年時期。除亞洲大部分地區外,西北歐等地也有發現,西方學者稱為Dolmen,舊譯為“桌石”,或譯為“多爾門”,近世文字學者已知“丅”(靈石)即此石形。而當代著名古文字學家康殷先生認為:“土”“社”二字的古聲雖可通,然終較“示”與“社”為遠,“土”為另一種靈石,“丅”(靈石)為“社”字的初文,“丅”(靈石)可做“示”……概非原形,而是像以祭品灑祭於“丅”(靈石)時,祭品灑落於“丅”(靈石)之上而濺下。故“丅”(靈石)形變為“示”形。由以上幾方面綜合分析:“礻”部確實與神靈崇拜有關係,它與穿的“衣”沒有絲毫的聯絡。

    其次,“福”字的右邊偏旁“畐”根本沒有吃田裡糧食的意思。“畐”部,甲骨文解釋為:用雙手捧著敞口的傾斜的酒器。金文後又省去雙手,及器口、足形,只作傾斜的酒器。由“礻”和“畐”組成的“福”字,甲骨文則解釋為:用敞口酒器往“丅”(靈石)上澆注酒以祭“丅”(靈石)狀。由祭“丅”(靈石)而求福,和求福的酒、福物等義引申而為福祉、幸福等義。由以上分析可知:“福”就是祭祀神靈、祈求保佑幸福。

    “福”字流傳到今天,雖然社會與時代賦予它嶄新的意義,但它的根本意義沒有消失。相反,它以頑強的生命力儲存下來,並且衍生出一系列與祭祀神靈、祈禱幸福有關的字詞。

    如:祥——福。祿——福氣。禎——吉祥。禱——向神明懇求好運。禪——古代帝王祭天祭山川大地渴求洪福。祠——春天祭祀,希望一年幸福。祖——祭祀祖先的宗廟,祈求降福後代。祓——古代為了消災求福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禳——古代除邪消災求福的活動。

    綜上所述,透過分析“福”字的源流出處及對後世的影響,我們知道“福”字的真正意義是與崇拜和祭祀神靈,祈求庇護得到福祉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它與吃飯穿衣沒有絲毫的聯絡。或許是出於一種風趣幽默,春節聯歡晚會上的相聲演員才做了不甚恰當的說文解字。“福”字文化在中華大地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其民族情結與文化底蘊博大精深,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筆者願與大家共享“福”文化帶給我們的精神食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茶室掛什麼字畫合適,茶室書法字畫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