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取向的問題其實是非常複雜的,一個人表現為同性戀並不意味著他就是天生的,但這也不能說明所有的同性戀都不是天生的。這是因為其實同性性行為曾經是非常普遍存在的現象,(我不瞭解中國的情況,因為沒聽說中國有人做大規模的調查,但據我說知,也不少)但是這個人有同性性行為並不等於他是同性戀。所以,其實我們現在所說的同性戀,基於社會壓力,家庭壓力、自我認同等等各方面的問題篩選過,能夠敢於承認自己是同性戀的,除非有重大心裡創傷,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天生的。我也遇到過因為教養不良,而有些女性化的男孩,但是一個男人女性化,甚至喜歡女人的東西,穿女性內衣,這些都不能證明他就是同性戀,因為他也有可能是異裝癖,這樣的人性取向往往是異性,而非同性。所以關於性取向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說同性戀就是什麼,或就不是什麼,或一定是由什麼造成的,都有以偏蓋全的邏輯錯誤。有的人因為心理創傷而選擇同性,並不能說所有的同性戀都是有心理創傷導致,而且我孤陋寡聞,我的個案中有過心理創傷的女性非常多,但是她們之中沒有人是同性戀,也並沒有研究證明說被強暴的幼女有多大的比例會成為同性戀,所以這種特例更不能代表整個同性戀群體。在《金賽性學報告》中顯示,“在成年男性中,有48%的人回憶起自己少年時做過同性戀式的性遊戲,而在調查中,仍然處於前青春期的男孩裡,有60%的人曾經如此,他們首次同性戀式性接觸平均發生於9歲2個半月。”雖然這隻代表了美國四十年代左右時期的狀態,但是,這也說明同性性行為在那個認為“同性戀是病,得治”的時代,同性性行為在男性中其實是非常普遍的。但是,並不是被調查的60%的男孩最後都成為同性戀者,絕大多數的人都結婚生子,並且不認為自己是同性戀。所以,以某種理論來說明同性性行為就是教養不當導致,其實並不科學,理論是敵不過事實真相的。而且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嬰幼兒的接觸行為經驗會造成成年人個體性行為的發展,其實經過金賽的詳細調查並非如此,因為成人的性行為其實是受少年時期的性遊戲的影響,《金賽性學報告》對於這個問題的結論是:日後的青年和成人之所以形成自己獨特的性技巧模式和獨特的對性的態度與價值觀,主要是由於他們在幼年之後的少年發育期內,受到自己所處環境和所獲得的知識的制約與改造。換句話說,跟3-4歲,你媽怎麼教你,怎麼養你,是不是給你穿了裙子……等等,沒有太大的關係。而到成年後,能夠認定自己是同性戀者的人,他們絕大多數都是經過了長時間的心理掙扎的,在經過了環境壓力的殘酷洗禮,以及他們自己的努力改造之後,他們才會妥協,慢慢學會認同自己,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不能認定說同性戀是教養或創傷導致。所以,我個人比較傾向於是“同性戀是天生”的這樣的結論。再說創傷後的問題,一個人受到了重大的創傷,無論他的性取向有沒有異常,他都應當儘早求助專業的心理諮詢,順其自然只會導致問題的惡化。另外,你判斷不了別人的性取向是否是童年創傷所致,你只能判斷你自己。別人的性取向是他的絕對隱私,無論他的性取向是什麼,作為人類,我們都應當給予尊重。
性取向的問題其實是非常複雜的,一個人表現為同性戀並不意味著他就是天生的,但這也不能說明所有的同性戀都不是天生的。這是因為其實同性性行為曾經是非常普遍存在的現象,(我不瞭解中國的情況,因為沒聽說中國有人做大規模的調查,但據我說知,也不少)但是這個人有同性性行為並不等於他是同性戀。所以,其實我們現在所說的同性戀,基於社會壓力,家庭壓力、自我認同等等各方面的問題篩選過,能夠敢於承認自己是同性戀的,除非有重大心裡創傷,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天生的。我也遇到過因為教養不良,而有些女性化的男孩,但是一個男人女性化,甚至喜歡女人的東西,穿女性內衣,這些都不能證明他就是同性戀,因為他也有可能是異裝癖,這樣的人性取向往往是異性,而非同性。所以關於性取向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說同性戀就是什麼,或就不是什麼,或一定是由什麼造成的,都有以偏蓋全的邏輯錯誤。有的人因為心理創傷而選擇同性,並不能說所有的同性戀都是有心理創傷導致,而且我孤陋寡聞,我的個案中有過心理創傷的女性非常多,但是她們之中沒有人是同性戀,也並沒有研究證明說被強暴的幼女有多大的比例會成為同性戀,所以這種特例更不能代表整個同性戀群體。在《金賽性學報告》中顯示,“在成年男性中,有48%的人回憶起自己少年時做過同性戀式的性遊戲,而在調查中,仍然處於前青春期的男孩裡,有60%的人曾經如此,他們首次同性戀式性接觸平均發生於9歲2個半月。”雖然這隻代表了美國四十年代左右時期的狀態,但是,這也說明同性性行為在那個認為“同性戀是病,得治”的時代,同性性行為在男性中其實是非常普遍的。但是,並不是被調查的60%的男孩最後都成為同性戀者,絕大多數的人都結婚生子,並且不認為自己是同性戀。所以,以某種理論來說明同性性行為就是教養不當導致,其實並不科學,理論是敵不過事實真相的。而且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嬰幼兒的接觸行為經驗會造成成年人個體性行為的發展,其實經過金賽的詳細調查並非如此,因為成人的性行為其實是受少年時期的性遊戲的影響,《金賽性學報告》對於這個問題的結論是:日後的青年和成人之所以形成自己獨特的性技巧模式和獨特的對性的態度與價值觀,主要是由於他們在幼年之後的少年發育期內,受到自己所處環境和所獲得的知識的制約與改造。換句話說,跟3-4歲,你媽怎麼教你,怎麼養你,是不是給你穿了裙子……等等,沒有太大的關係。而到成年後,能夠認定自己是同性戀者的人,他們絕大多數都是經過了長時間的心理掙扎的,在經過了環境壓力的殘酷洗禮,以及他們自己的努力改造之後,他們才會妥協,慢慢學會認同自己,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不能認定說同性戀是教養或創傷導致。所以,我個人比較傾向於是“同性戀是天生”的這樣的結論。再說創傷後的問題,一個人受到了重大的創傷,無論他的性取向有沒有異常,他都應當儘早求助專業的心理諮詢,順其自然只會導致問題的惡化。另外,你判斷不了別人的性取向是否是童年創傷所致,你只能判斷你自己。別人的性取向是他的絕對隱私,無論他的性取向是什麼,作為人類,我們都應當給予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