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
2 # 萌智
1,保持平常心,鍛鍊孩子的適應能力,在家鍛鍊孩子溝通交流。
2,學著換位思考,孩子的問題多是出自於父母的教育方式。
3,親子分離最常見的就是情緒問題,孩子哭鬧,打滾,多喝水可以冷靜情緒。
4,可以多瞭解健康的親子分離方面的書籍,分離焦慮,分離恐懼,怎樣拉長分離時長,遞進式分離促進孩子進步。
5,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自理意識,分離是為了更好地成長。
6,拒絕用物質引導,孩子產生物質依賴更難做到健康的親子分離,轉移孩子注意力。
看到這個題目,首先想到的是怎樣定義親子分離;怎樣定義健康的親子分離。
從廣義上來講,不同年齡階段中健康的親子分離標準不同,比如三五歲孩子上幼兒園時的親子分離;青春期心理層面的分離;再後來到成家後,分離更深一步,這時候,沒有完成健康的適時的健康分離會導致很多“婆媳戰爭”等家庭矛盾。所以,我個人認為,親子分離的過程就是一個人心智成長的過程,完成健康的分離才算是成長為一個獨立的人。
狹義上的親子分離指的是個體初始階段因為分離而產生的不同依戀模式型別;根據鮑爾比提出的依戀理論 愛因斯沃斯設計了陌生情景法 將嬰兒(兒童)分為四大類。
安全依戀型
安全依戀型的嬰兒在他們感到安全的時候去探索周圍環境,在他們感到不安全的時候,能自然從聯接中尋求安慰。不管在分離時多麼難過,與母親的再次聯接讓他們幾科瞬間就得到了安慰,很容易繼續去玩耍。具有這種靈活性和復原力是和母親互動的產物。比如 母親能適時識別孩子的需要,會給予恰當的滿足或情感反應。情境:送孩子到幼兒園 媽媽離開後,孩子也會哭 但能及時放下來 繼續探究周圍的世界
迴避依戀型
對母親的離開無動於衷心,這種表面上的冷漠以及實質上依戀行為的缺失,都反應出一種防防禦性的適應。認定了自己想要得到的安慰和照顧的任何主動表示都毫無用處,放棄了要求。迴避型孩子與母親的互動特點: 1 由於母親往往是拒絕孩子的要求 久而久之 孩子會習得性無助 不再表達自己的情感或需求2 退縮的母親(本事沒有辦法承受分離,對孩子的行為感到厭惡,久而久之,會形成漠不關心的感覺)
矛盾依戀型
(反應過度)
情境 送孩子去幼兒園,媽媽離開或回來都有很大的反應 要麼過度哭,要麼很軟弱地抱著媽媽。
混亂依戀型
以上三種模式交替出現
最初的依戀是母嬰(心理學意義上的母親,可以是過渡性客體)關係之間的依戀,做到健康的親子分離,就是在基本安全感保證的前提下進行分離的安全依戀型模式。可以使親子分離的雙方在非語言層面上進行體驗,覺察,接納。層層遞進,一步步進行體驗安全型依戀模式情境下的種種情緒反應。體驗到了就會有健康分離的可能。
☆李敏敏,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講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學英語教師。EES(一敏Sunny)心理諮詢師,上海《蛋蛋有約》合作伙伴,擅長親子關係互動、青少年成長諮詢,主攻分析體驗式諮詢技術、焦點治療技術、家庭情景劇心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