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58114238191884

    在中國茶葉界,普遍使用的感官評茶方法,依據審評內容可分為五項評茶法和八因子評茶法兩種。

    一、五項評茶法

    五項評茶法是中國傳統的感官審評方法,即將審評內容分為外形、湯色、香氣、滋味和葉底,經幹、溼評後得出結論。在每一項審評內容中,均包含諸多審評因素:如外形需評定嫩度、形態、整碎、淨度等,湯色需評顏色、亮度和清濁度,香氣包括香型、高低、純異和永續性;滋味評定因素有純異、濃淡、醉澀、厚弱、甘苦及鮮爽感等;葉底需評嫩度、色澤、勻度等每個因素的不同表現,均有專用的評茶術語予以表達。

    五項評茶法要求審評人員視、嗅、味覺器官並用,外形成內質審評兼重。在運用時由於時間的限制,尤其是在多隻茶審評時,工作強度難度較大,因此不僅需要評茶人員訓練有素,審評中也形成側重和主次之分,即不同專案間和同一專案不同因素間,重點把握對品質影響大和對品質表現起主要作用的專案(因素),並考慮相互的影響,作出綜合評定。

    五項評茶法的計分,一般是依據不同茶類的飲用價值體現,透過劃分不同的審評專案品質(評分)係數,進行加權計分。就單個專案品質係數比較而言,外形所佔比值最大,但小於內質各項比值之和。採用加權計分,不僅較好地體現了品質側重,也保障了綜合評定的準確性,排除了各個審評專案單獨計分的弊端。

    五項評茶法主要運用在農業系統的茶葉質量檢驗和品質評比中,在科研機構中也多有針對性地運用。

    二、八因子評茶法

    自五十年代起至八十年代中期,中國茶葉生產一直實行計劃調撥制,限於當時專業評茶隊伍的規模及各方利益,雖然產銷雙方的加工、交接驗收等均有統一的標準樣,但在實際的檢評過程中,由於加工的茶葉與標準樣品質上必然存在的起伏,勢必對茶葉品質形成不同的意見,進而引發爭議。為消除產銷雙方不斷出現的爭議,以維護正常的生產,並利於管理,有關的主管部門經協商後於六十年代起在商業系統尤其是在外貿系統中推出八因子評茶法,用以評定茶葉品質。

    最初的八因子評茶法,審評內容由外形的條索(或顆粒)、整碎、淨度、色澤及內質的香氣、滋味、葉底色澤和嫩度構成,以後又修改為條索(顆粒)、整碎、淨度、色澤、湯色、香氣、滋味和葉底。

    從八因子評茶的規定看,最主要的特點是將外形審評專案具體化,分列為四個因子,在某些情況下,視湯色為附帶因子,認為無損於茶葉品質最終評定準確性而予以取消。

    同時,為執行評茶計價,規定採用標準樣對照百分制或百分制或五級劃分制計分且各因子單獨計分;幹評、溼評因子得分各佔50%等。

    八因子評茶法的使用目的,是期望透過採用一些易掌握和運用的技能,並指定審評易區分出差別的因素,從而得出茶葉品質結論。在運用的感官技能中,側重於以視覺進行判斷和比較,對依*嗅覺和味覺判斷的因子要求相對不高,計分時給予的比值較低。這正是八因子評茶法的制訂依據:選擇簡單、可比性強的因素,以利統一觀點。在實行計劃調撥的生產體制下,採用八因子評茶法對減少爭議起到了一定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微量元素缺乏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