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66759068971

    褐馬雞因其身上的顏色是以褐色為主的,並且較深而得名。它是一種大型的雉科鳥類,體長80-100釐米左右,尾長40-60釐米,體重2-3公斤左右。褐馬雞的眼周圍裸露無羽,面板呈鮮紅色,喙為粉紅色。它最大的特點有兩處,一處是它的頦和喉的上部是白色的羽毛,與它的白色的耳羽毛連線起來,而且這兩簇白色的耳羽又向頭後面的斜上方伸出,好像兩隻角,所以又稱為角雞。另一處是它的腰部和尾上覆蓋著銀白色的羽毛,尾羽的基部為銀白色,而到了末端則變成黑色,這黑色裡泛著紫藍色的閃光。褐馬雞的尾羽共有22枚,中間的尾羽特別長,向上高翹於其他尾羽之上,又披散垂下來,羽毛離散而蓬鬆,像馬的尾巴。它的腿和足都呈珊瑚紅色。

    區分雌雄性主要看它們足上有無距。有距的為雄性,無距的為雌性。

    褐馬雞喜群居,多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密林中棲息。那裡的山坡上長著大量的雲杉、橡樹、油松等,林木繁茂,灌木叢生。褐馬雞夜間跳到樹上休息,白天覓食。它們食植物的種子,如松籽、橡籽等,也吃小的昆蟲、螞蟻,有時也吃農作物,如豌豆、莜麥等。在取食的時候,常有1只褐馬雞在高處放哨警戒。

    三月下旬左右,雄性之間為了求偶,互相之間進行激烈的爭鬥,勝者與雌雞結對,形影不離。五月左右,它們開始築巢,巢建在灌木叢中,用樹葉、雜草築成。每窩產卵9-14枚左右,卵如雞蛋大小,約重60克左右,淡褐色。孵卵的任務主要由雌雞完成,不管外界發生什麼情況,雌雞都堅守崗位,而雄雞則擔任保衛工作。雌雞隻有在覓食時才每日離巢一次,離巢之前,還不放心,還要在周圍叼一些樹葉、小草蓋在卵上。這個習慣動作不知是為了掩護卵還是給卵保溫,也可能二者都有吧。經過大約26-27天,雛雞破殼而出,這時親鳥就帶領它們去覓食。棄巢之前,親鳥還要在巢裡排下糞便,把巢弄得又髒又亂。人們現在還不理解這種奇怪的動作到底是為了什麼。

    褐馬雞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趣聞。

    褐馬雞翅膀短,自然飛行能力就差。然而它們棲息在山林中,總免不了要上山覓食。可是它又飛不上去,怎麼辦呢?它們就一邊上山一邊覓食,日久天長,褐馬雞就善於快走了。到了山頂再滑翔下山,它們就是這樣上山下山覓食。如果遇到敵害如鷹、狐狸等,褐馬雞是絕不會逃跑的,它們會奮起拼搏,非拼個你死我活不可。古代把褐馬雞稱為“”,古人非常讚賞它的不怕死的精神,《本草綱目》中對它是這樣描寫的:“雞猛氣,其鬥期於必死,今人以為冠,象此也。”古時的皇帝將褐馬雞的尾羽裝飾在帽子上,稱為“冠”,並賞賜給他的部下,出土文物秦陵銅車馬上的御官俑,戴的就是“冠”。皇帝賜冠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時,一直到清朝官員們的頂戴花翎。它們的用心在於鼓勵臣下學習褐馬雞的不怕死的戰鬥精神。

    古代是這樣,近代呢?到了近代,“冠”消失了,隨之而來的就是外國的貴婦、小姐風靡戴用褐馬雞尾羽裝飾起來的另外一種型別的帽子。戴上這樣的帽子顯得地位高貴。這時大量褐馬雞被運往歐洲,成了能換取重金的商品。這樣在很短的時間內,褐馬雞幾乎絕跡。

    褐馬雞隻分佈在山西和河北部分山區,為中國特有的珍稀瀕危鳥類,已被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近年來已建立了山西蘆芽山、河北小五臺山褐馬雞自然保護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膳食纖維維C果汁軟糖,對人體有哪些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