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ine燕

    對於古今異義的分類,大致有那麼幾種:詞義擴大,詞以縮小,詞義轉移,感情色彩變化,詞義強化,詞義弱化等。舉一個常見的例子,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提到的“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其中“妻子”一詞隨著時代的變遷,其詞義所適用的範圍也從原本的“妻子和兒女”縮小為“妻子”。

    從上一個例子中,很簡單就可以推斷出“詞義縮小"的概念,就是說同樣的詞語在古代詞義範圍大,而在漢代漢語中意義範圍變小了。又如出自《周易.繫辭》中的“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在古時香氣或是穢氣都稱之為臭,而不同於我們現在對於它的第一印象,即“臭豆腐”之中的臭,也就是難聞的味道。再如,“讓”,古代既可以表示謙讓退讓之義,又有責備的含義。《莊子.逍遙遊》中,“堯讓天下於許由”,此處即可理解成退位讓賢;“二世使人讓章邯”中,很明顯就要理解成責備、譴責的意思了。至於今義,則是多取不爭、謙讓之義。

    相對而言,何為“詞義擴大”也就不言而喻了。如《荀子.富國》中“故禹十年水,湯七年旱,而天下無菜色者”,這個“菜”字的古義僅有蔬菜之義,而到現如今我們的飯桌上,則是涵蓋了主食以外的食品,葷素全有,也就是包含肉、蛋、奶以及熟食在內。又如,“親戚”的古義為父母兄弟等親屬,通指家裡的親人,“寡助之至,親戚畔之”正是如此。今義則是泛指旁系親屬,比如叔叔,舅舅之類的。再如,《呂氏春秋.分職》一文曾寫道:“葉公入,乃發太府之貨予眾,出高庫之兵以賦民”,“庫”在當時特指的是收藏兵甲戰車的地方,而今則是成為一個更大眾化意義的詞彙,比如貨物倉庫,圖書的庫藏等等。

    由於古時多使用單音節,而現今人們更習慣於雙音節詞語,這其實也是詞彙形成古今異義不得不說的原因之一。先看《夸父逐日》一例,“欲得飲,飲於河、渭”,此處的“河、渭”,特指黃河與渭水;再看另外一例中,“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孟子.騰文公下》)中,“河”依舊是黃河,“江”則特指長江,兩詞的今義則更多用於泛指,是河、江的統稱。由此可以見得人們的使用習慣在其中發揮著不小的作用。

    當然,詞彙總的演變趨勢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越來越豐富。儘管有些一般詞彙還處於經常地變動中,但它消亡了的字型本身或是含義仍舊還儲存在我們的古典文學作品之中,仍然可以被我們咀嚼、消化和回味。“霾”不正是鮮明一例嗎?本義即是落黃沙,出自《詩.邶風》的“終風且霾”。隨著各地天氣狀況的惡劣,大量煙塵等微顆粒懸浮於空氣中,“霧霾”“灰霾”也隨即出世。這個詞古已有之,又為後人所借用、創新,體現出它所代表的具體含義,所以古人的智慧真的是不可小覷。因而,前人和現在的人總是不斷地研究、總結經典文獻中的精華,這也有助於後代更好地掌握這些薈萃中華文明的知識。

    總之,不論是詞義的擴大、縮小,還是轉移等其他其他演變方式,都與我們社會生活的變化脫不了關係,與我們的認知方式、行為方式緊密相連。它潛層面所涵蓋的範圍更為廣闊,反映著這個時代的榮辱興衰。人們總說“字如其人”,詞彙又何嘗不是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階魔方口訣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