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314647984108

    春節是壯族最隆重的節日。年三十吃過豐盛的晚餐後,人們便圍著火塘四周等待新年的到來,是為守歲。子時一到,人們立即焚香點燭,在神臺上供滿了豬肉、整雞、粽子、湯圓、米酒等祭品。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壯族婦女馬上提著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邊打“新水”,討個吉利。男人則提著燈籠奔向廟社燒香化紙。

    中文名

    壯族春節

    英文名

    Zhuang Festival

    別稱

    壯族新年、壯年

    節日時間

    每年農曆十一月三十日

    節日型別

    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壯族集聚地

    節日起源

    受漢族春節影響

    節日活動

    放鞭炮,祭拜灶神,汲新水,迎春牛對歌,搶頭鴨等

    節日飲食

    豬肉、整雞、粽子、湯圓、米酒

    節日意義

    一年之始,祈福

    設定時間

    宋代

    壯年即壯族新年。時間比漢族早一個月。過去,每年農曆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閤家祭祖,聯寨拜社,喜迎新年。過去還有以八月酉日為迎新歲節日。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藤州俗不知歲,唯用八月酉日(即十月前後)為臘,長幼相賀以為年。"壯族以八月收割稻穀為新年節慶,因有別於漢族春節而說成是"俗不知歲"。

    節日形式

    壯族過春節的節期雖然是受漢族春節的影響,但其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則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宋代以前,壯族各地的節日是按農業生產的週期而定,自明代以後大部分地區逐漸採用農曆節期。壯族的迎新歲活動,與漢族大致相同,從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到了十五日各家吃了專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後即告"散年",意為新年節期聚慶終止。亦有部分地區的新年節慶延至正月末,採白頭翁或艾草合糯米制餈粑(俗稱"艾粑")小祭為歲慶終期,有的延至二月初二社祭方告結束。故通常又將整個正月作為慶新春節期,稱為“過正月”、“吃正月”。壯語Cieng("正月"之簡稱)為春節的代稱。

    春節從月初一凌晨開始,一直延續到十五日的元宵節才告結束,其中又以初一至初五最為熱鬧。從初二起,親戚之間便開始交往拜年賀歲,攜帶禮品主要是粽子、年糕、豬肉等物,連日不斷。來客所帶來的禮品,主家只各份收取一半,留一半或換上自家的年貨讓其帶回。過了初五,親友間的走訪賀年便逐漸減少,各家開始籌劃當年的備耕工作。到了元宵節,各家又殺雞備肉,祭拜祖先,祈求保佑當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六畜興旺。春節即告結束。

    壯家賀年並非只是套套近乎,而是出自真誠的祝福。在大年時節,不論親友鄉鄰,碰上面都道“新年好”、“恭喜發財”。初二,女兒、女婿帶著孩子一起回到孃家拜年,外公、外婆看著外孫又是親又是抱,高興異常。

    春節的傳統文娛活動除與三月三相同的歌墟外,舞獅、舞雞、舞春牛,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獅子隊的鑼鼓一敲,搭起高臺,獅子旋迴而上,在十幾張八仙桌搭就的高臺上行走自如,引來陣陣喝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胃癌篩查主要做哪些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