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康妮

    漢字演化

    漢字的演化趨勢,是由文字的工具性所決定的。其一是要求加強漢字的表音表意功能,在字形上有所繁化,又或是為著義項的分工而進行分化,而使字形繁化;另一種則是要求形體便於書寫,將原先較為複雜的字加以簡化。這兩方面的要求有時會發生矛盾。漢字一般會透過自身的調節,或是犧牲一些表音表意功能以實現簡化,或者是為維護表音表意功能允許字形上有所繁化,最終達到便於使用的目的。然而一般情況下,甲骨文、金文裡的繁化與簡化字形,現代學者都能以六書為主的漢字造字系統來解釋。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割據,除東周、秦國的大篆規範性較強之外,其餘六國的文字彼此之間均存在一定的分歧,俗體廣為流行,俗體中有簡化的,也有繁化的。但當時之俗體,據現代的文字學家考證,絕大多數都切合六書。

    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字型逐漸變為以線條符號為主,字形逐漸固定。

    晉書記載“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書難成,即令隸人(筆吏)佐書,曰隸書……隸書者,篆之捷也。”同小篆相比,是書寫簡便的公文字型[2]。隸書在漢代成熟,又叫“佐書”,奠定了方塊漢字的基礎。

    隸書之後,產生了楷書(又叫真書或者正書)、草書、行書等各種字型。以筆畫書寫來說,這些字型較為方便、易寫。除了筆畫較簡單外,這時期的漢字,還存在著目的在於增進漢字的表音表意功能的繁化現象,增加形符或聲符,或者將原先相同的字分成兩個,各自表達的意義更加明確。

    由於隸變之後仍有不少字結構複雜,筆畫繁多,南北朝以來,在常用的楷體漢字中,有一部分出現了較簡便的俗字,筆畫比正字少的俗字,一般被叫做簡體字。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現存的明刻本中,就已經出現了簡體字“劉”字的寫法。這些俗字則未必能以六書等既有漢字造字系統去解釋。

    現代有學者在研究中指出,這些俗體的出現,與歷史裡當時的時局有關。在戰亂時期的南北朝、宋、元等朝代,不論手寫還是雕板印刷,能找到的俗字都較多。但在唐、明、清等政局安定的朝代,這些俗字就乏人使用,更被當時的學者引為負面教材。

    古代簡體字

    古代由於戰亂及地方關係,石刻、手抄本經常出現異體字,後來越來越多。當和平時期便開始收集統計,如《宋元以來俗字譜》便有簡體字收錄。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 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就創制了統一的簡化漢字小篆。

    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國是歷史上首次賦予簡體字合法地位的。在太平天國政府的印璽和所印發的公告、書籍等,大量採用了民間流行的簡體字,同時也創造了不少新的簡體字。這些字筆劃比原來漢字減省,卻不完全依照六書原則,但這些簡體字大多數已被《漢字簡化方案》收錄。

    1909年(清宣統元年),主張推行俗體字的《教育雜誌》創刊,陸費逵在創刊號上發表《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近代中國的發展和變遷裡,首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統勳在哪個電視劇中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