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201481786170

    詠物言志詩是透過對獨特的事物的讚賞,來表達自己的精神品質或理想。鑑賞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把握所詠之物的特點

    既然是詠物詩,當然要寫所詠之物的形態、色澤、特徵,追求貼切逼真,但如果僅僅是客觀的描摹,滿足於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詠物詩。也就是說,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行蹤漂泊不定),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李商隱《蟬》)這是一首詠物詩,以蟬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寫蟬的艱難處境:由於自命高潔,總是食不果腹;雖然竭盡全力地叫,也是白費精神,得不到同情。這實際是說詩人自己。下面四句則直抒胸臆。三聯上句說自己官位低微,無所歸依;下句說田園都荒蕪了,還做這個官幹什麼呢?透出要辭官歸隱的心意。尾聯又把自己的命運和蟬聯絡起來,從蟬的叫聲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蟬一樣清苦。作者是懷著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寫蟬的,用蟬來警戒自己,要像蟬那樣保持清高和廉潔,即使政治環境惡劣,也永遠不變初衷。

    2、體悟詩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

    陶淵明詠菊,抒寫自己悠閒適、不慕富貴的心境;陸游詠梅,表明自己為媚於俗、堅守正義的氣節。由於作者的經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觀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寫同一事物,他們也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當然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詩人明確意識的寄託。但是一首優秀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詩人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隱含生活的道理。這就是我們在讀解時要細加領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不用媒。”(李賀《南國十三首》)這是李賀辭官回鄉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詩中第一、二句是寫新花開,三、四句則寫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開時像越女那雙水靈靈的眼神和那副白裡透紅的漂亮的臉蛋,美不勝收。可是好景不長,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紅滿徑。“可憐”乃惜花傷春之情,也是詩人自傷自悼之詞。末句則用擬人的手法寫落花身不由已的時候的狀態。從表面上看“嫁與東風”是自願,“不用媒”證明了這一點。其實嬌花又何嘗願意離開枝頭。“嫁與東風”雖“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開時未嫁,而花凋零時始嫁,則培增惆悵。其實,這是一種悲劇的氣氛,卻從欣喜的情調來寫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詩中旨趣之道。聯絡詩人當時的境況,詩人才不過二十多歲,正當風華正茂,卻不被當局所用,懷才不遇,自生自滅,不勝悲悽。細味此情,便知詩人寫此詩的良苦用心。

    3、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詠物詩的寫作技巧或擬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寫,或側面烘托等。

    (二)例:小松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解說]:詠物言志詩先要看清所讚揚的“物”有什麼特點,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讚揚的精神和品質。本詩是說,松樹在小的時候沒有引起人的重視,直到高聳入雲,人們才說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空氣錘在工作的時候有時不下來這是什麼問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