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薛白袍

    曹操被封為魏公,建立魏國是在建安十八年。

    此前曹操做過這些事:

    建安元年,曹操迎漢獻帝到許昌,從而挾天子以令諸侯。

    建安十二年,曹操掃滅袁紹的勢力,統一北方,在袁紹的都城鄴城建都。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玄武湖訓練水軍,並於當年南征劉表孫權,赤壁之戰爆發,可惜這一戰曹操運氣不再垂青曹操,他惜敗於孫劉,三國的形式基本形成。

    雖然曹操戰敗,但是他在北方的基本盤沒變,他還是三國裡最大的哪一家。

    建安十七年,漢獻帝封曹操為丞相效仿蕭何可以“參拜不名、劍履上殿”。

    第二年漢獻帝再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

    封魏公是指地名封的,曹操所在的鄴城是魏郡的治所,所以曹操這個封號是按照地名封的。

    這已經是為封王做準備了,漢朝規定有功勞的人才能封為候,而且除了王以外,公侯封邑是不能跨州連城的,曹操這個魏公直接就越制了,魏公雖然封的公但是食邑卻是王的級別。

    果然又過三年,曹操被封魏王。

    後來曹丕當皇帝,當然要沿著老爹開創的道路走下去,他承襲了魏這個名號立了國。

    魏當時已經被當時很多人預設為是代替漢朝的正統。

    漢末有句讖語叫:代漢者當塗高。

    三國時的學者許芝解釋說:

    許昌氣見於當塗高,當塗高者當昌於許 。’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 魏當‘代漢 ’。

    許芝認為當塗高說的就是魏,魏這個字本就有宮門前的高臺的意思,那個高臺原本叫魏闕,有個詞叫,魏闕之高,說的就是是魏這座高臺。魏和當塗高是一個意思,讖語說的多明白啊,代漢者當塗高,代漢的就是魏。

    這解釋為魏代漢打下了神學基礎,其實這解釋也算胡說八道的一種。

    當年李傕肆虐京城的時候,也有人和他說:

    塗即途也,當塗高者,闕也。傕同闕,另極高之人謂之傕。

    塗就是道路,當塗高就是闕,闕和傕字相通,傕還代表了極高的意思。

    這句話說得就是你李傕啊。

    另一邊袁術也不幹了,他說塗,就是道路啊,當塗就是站在路上,我字叫公路,難道這當塗高不是說我袁公路站在高高的公路上嗎?

    那麼,當塗高的原本的意思是什麼呢?

    當塗高原來說得是是宮殿門前的高臺,代漢者當塗高原本說得是站在高臺上代表漢朝守衛宮門,也就是守衛大漢的國門。

    代漢者當塗高,原作者叫劉徹,就是那位和秦始皇齊名的漢武帝。

    有一次劉徹和他的大臣們說: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

    他這話當然不是讓姓曹姓李的姓袁的代替劉家,管理江山,劉徹的意思是漢朝以後也許會有災難的,到時候老劉家的子孫一定會站出來,守衛宮門的,也就是劉家子孫會守衛大漢江山。

    他這話部分應驗了,王莽篡位,劉家一位叫劉秀的宗室子弟挺身而出,和代漢者進行了艱苦的鬥爭,終於再興炎漢。

    當年劉秀也用過代漢者當塗高這個讖語。

    可以說,這個讖語就是萬金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

    解讀的依據只有一個,誰拳頭硬誰就是當塗高。

  • 2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因為他的封地在魏地。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獲得“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特權;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獲封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都於鄴城。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獲封魏王,獲得各種特權,雖名為漢臣,而實為魏帝,只不過南方戰事不利,曹操沒將最後一層窗戶紙捅破,只是講著要當週文王,把篡位罵名留給了兒子曹丕。

    第一,曹操的核心地盤多跟魏地有關。曹操起兵於陳留,屬魏地,他當太守時的東郡同樣屬於魏地,而後來的核心鄴城,更是漢朝魏郡治所。

    第二,“魏”印證了“代漢者當塗者高”的讖語。這句預言流行了幾百年,每每都被篡位者拿來當理論依據,曹操也不能免俗。

    第三,魏國曾是大國。魏國是戰國七雄之一,戰國初期更是雄霸天下,而曹國從頭到尾都是小國,還有看人洗澡惡癖的曹共公,想想都覺得丟份。曹操一建國就能各走漢朝十個郡,也跟魏國是大國有關係,一個小國,好意思割那麼多地盤嗎?

  • 3 # 語說漫談

    其實這個問題涉及到古代王朝國號的由來,我們縱觀古代的各個王朝,國號的命名是遵循一定規矩的,並不是心血來潮說啥就是啥,曹操後人建立的國號是魏,在歷史上也被成為曹魏,那麼他為什麼不叫曹呢?難道不可以用這個國號嗎?

    如果國號是“曹”,那就是以姓名作為國號,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不是沒有,但是僅有一例,也就是南朝的陳國,開國君主就是陳霸先,可以說這在古代國號命名中絕地最奇葩的一種現象,如果大家都是遵循這種方式來命名國號,一個好處就是非常方便,只要君主姓什麼國號就是什麼,自然是非常方便的,不過對於少數民族而言,就非常苦難了,像遼國就得叫做耶律國,金朝叫做完顏國,元朝叫做孛兒只斤,清朝也就要叫做愛新覺羅了。

    要想明白曹操的曹魏為什麼不叫“曹”,只要弄明白古代王朝國號怎麼命名的,也就一目瞭然了,中國古代主要的王朝分別是夏朝、商朝、周朝(西周和東周,東周包括春秋和戰國)、秦朝、西漢、新朝、東漢、三國(曹魏、蜀漢和東吳),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其中南朝包括宋齊樑陳,北朝包括北魏、西魏、東魏、北周和北齊)、隋朝、唐朝、武周、五代十國(五代包括樑唐晉漢周)、北宋、遼、金、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去分析一下這些國號是怎麼命名的。

    第一種情況是部落命名。這種情況就是夏朝和商朝,這兩個王朝國號的命名是因為各自的部落名字而來,夏朝國號自然來源於華夏部落,後面大禹也就以夏來命名統治的王朝了,最終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從起開啟了家天下的序幕;夏朝後期,一個叫做商族的部落最後打敗了夏桀,建立的王朝也就叫做商朝了。周朝也是來源於部落名字,後面叫做周國,等待武王伐紂後,也就建立了周朝。

    第二種情況是來自於爵位,這種情況也是古代最普遍的一種,簡單的說就是政權起源的爵位,像漢朝是因為劉邦為項羽冊封為漢王,等待楚漢爭霸後,也就建立了漢朝,曹魏的國號也是這樣一種情況,曹魏政權起源於曹操,曹操在“挾天子以令諸侯”後,統一了北方,後面為冊封為魏公,後面更是打破了劉邦定下非劉姓不能封王的規定,成為了魏王,等到曹丕繼承魏王爵位後,建立的政權國號自然也就是魏了,晉朝的情況也是如此,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後,司馬家也就掌控了曹魏政權,後面司馬昭加封晉公晉王,等到司馬炎稱帝后自然也就是晉朝了,南朝的情況除了陳朝之外,宋齊樑都是因為開國君主被加封為宋王、齊王和樑王,這裡劉裕是劉氏宗親,雖然是劉邦哥哥的後人,但是依舊不能夠改變這種國號的命名。

    隋朝是因為楊堅父親楊忠被北周封為“隨國公”,後面楊堅繼承爵位,而後稱帝,因為隨國公有“走”的偏旁,也就變成了隋朝,唐朝相同的原因,李淵雖然是開國君主,但是李家的崛起是因為李淵祖父李虎是北周八柱國之一,被封為“唐國公”,後面李淵就是繼承了“唐國公”的爵位,在隋朝滅亡後也就建立了唐朝,五代中的後梁國號的由來就是因為朱溫被唐朝冊封為樑王,等待他滅掉唐朝後,也就以自己的爵位來命名國號了。

    第三種情況是政權起源地名來命名的。秦朝是因為平王東遷的時候,秦朝先祖護送有功被賜了秦地,秦朝就是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壯大,最終統一了天下,所以國號是秦,三國的東吳因為政權核心區域江東六郡屬於古代的吳地,在加上後面被曹魏冊封為吳王,等到孫權稱帝后也就叫做吳國了,五代中後晉因為石敬瑭在山西稱帝,而這個地區屬於古代晉國,自然也就以晉為國號了,宋朝的建立是因為趙匡胤此前是宋州節度使,自然建立的王朝也就是宋朝了。

    第四種情況是一種良好的寓意。金朝國號的由來是因為遼的國號有鑌鐵的意思,認為只有金子是不會生鏽的,自然也就以金來命名,元朝的命名來自於易經“大哉乾元”,具有至高無上的寓意,這也符合元朝的國情,明朝國號的由來,來自於明教的“明王出世”,朱元璋自然要佔據這個明王的位置,也就取名明朝了。

    明白了古代四種最常見的國號命名規則,也就明白了曹魏國號的由來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根據爵位來的,這也是古代最常見的方式,以為曹操的爵位從魏公到魏王,最後建立魏國也就順理成章了,那麼古代人為什麼一定要採用國號呢?其實就是因為爵位要往上走,也就是說從低爵位到高爵位,這種寓意很好,而他已經是魏王了,下一步成長自然就是“魏帝”,所以從這方面考慮,也是絕大多數統治者樂於採納的,難道不期望自己能夠“更上一層樓”嗎?當然這也與曹操核心統治區域是古代魏國有關係,無論是許昌還是鄴城,都是古代魏國的屬地,也就是這樣的原因,曹操爵位才被冊封為魏王,這樣問題還是回到了爵位上面來了。

    至於曹操為什麼不叫曹國,除了因為爵位的原因外,就是以姓氏來命名的方式太少,只有陳霸先這麼幹了,而且周朝的諸侯國存在一個曹國,但是諸侯國太小了,在歷史上存在感太低了,反而魏國是戰國七雄,這是古代的大國,不要說國號的使用了,就是封王也常用大國國號,比如曹操的魏王、司馬昭的晉王,隋朝楊廣沒有做太子前也是晉王、唐朝李世民最開始是秦王、李元吉是齊王、就是韓信也是齊王,後面改封為楚王,看到這裡也就明白曹操後人為何不用姓名了吧!

  • 4 # ClearListen

    有人說,曹魏的“魏”字是來源於曹操最後在東漢朝廷成為了“魏王”。而司馬家在奪取魏國的江山之後,自己選擇“晉”這個字,那也是曹家人給司馬家的封號是“晉王”。那曹家人為什麼選擇“魏”字,而不是“曹”?又有人說,曹操的“魏王”是得自東漢最後的天子漢獻帝冊封的。但我們所有人都知道他實際上是一個有名無實的皇帝,要是不願意選擇這個“魏”字,那直接拒絕不就好了。而漢獻帝也不敢選擇一個曹操不喜歡的字。換句話說,“魏”字是曹操自己選擇的。

      那這裡面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小編查詢了歷史之後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曹操佔據的地盤,在東漢之前正是“魏國”的地盤。但實際上,曹操當時掌控的地盤不僅僅包含魏國的地盤,還包括南韓、秦國、趙國,一共四國的疆土。而春秋戰國時期的魏國在自身巔峰時期可是一位霸主。它的輻射面積是很大的,曹操選擇“魏”這個字是不是為了顯示自身的力量強大,這應該是一個可能。

      而曹操在建立曹魏政權之前有一個很大的關卡,那就是袁紹。如果曹操沒有在官渡之戰戰勝袁紹,那後來就沒有他什麼事情了,因為當時的曹操的實力確實比袁紹要弱小。而當時,曹操的大本營就是鄴城,而鄴城曾是魏國的陪都。因為鄴城對自己的意義很重大,所以才選擇了“魏”字,這應該也是一個可能。

      當然了,還有一個爭議比較大的原因,那就是曹家人奪取東漢政權確實不太合法。那曹家人就必須找尋自己自身奪取政權找一個比較合法的權利。而當時,有一個比較不靠譜的傳言“代漢者當塗高也”。這句傳言帶來了袁術的死亡,因為他認為自己的字是公路,而這個路就是塗。而有些人傳言“當塗高”這三個字說的就是“魏”字。但這個理由看似比較合理,畢竟古人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一個理由。但曹操一生都沒有奪取東漢政權。曹丕才是篡漢的那個人,而當初曹操不可能用這個理由去選擇“魏”這個字。但有人說,曹操沒有做這樣的事情,那不代表曹操沒有這個心思。所以,這就是一個比較麻煩的地方。因為按照所有的記錄來看,曹操是沒有這個心思的。但按照中中國人的情理來說,曹操內心有這個心思是很有可能。所以,這也應該是一個理由。

      但綜上所述,小編還是認為第一個理由是比較符合,那就是曹操在彰顯自己的武力。畢竟,曹操一直是一個驕傲的人。在自己奪取了東漢的六州之後,他要向劉備和孫權做一個武力炫耀,這可能和現在的軍事閱兵是一個道理。

  • 5 # 公明淏

    曹操的魏公可不是曹操自己給自己加封得!

    他也沒有辦法?因為他的封地所致,並不是他可以選擇的,當時曹操所在的領地正好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境內。三家分晉以後,魏國巔峰期的領土就包含山東到陝西一帶,中間還包括了河南、河北等省份,所以曹操的封號才能和這個“魏”字有關。

    漢獻帝要封曹操為公爵時,曹操封地正好就在鄴城,是當年的魏郡,所以曹操才叫魏公。等於是“魏”的封號是根據地名來冊封的,並不是曹操自己可以隨意選擇封號。

    我們從《武帝紀》中可以看到:同年(建安十八年)五月,復《禹貢》九州。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

    《禹貢》是中國古代名著,屬於《尚書》中的一篇,其地理記載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產等情況。《禹貢》以地理為徑,分當時天下為九州,這是撰著者(禹)理想中的政治區劃。

    名正言順,多麼正規!其實曹操可能對於封號還有國號並不是那麼的在意,畢竟這些對他來說都算不上什麼大事。曹操真正想完成的偉業是完成全國的統一!

    《三國演義》第80回中,也有一套說辭,許芝又奏曰:“臣等職掌司天,夜觀乾象,見炎漢氣數已終,陛下帝墾隱匿不明;魏國乾象,極天際地,言之難盡。更兼上應圖讖,其讖曰:鬼在邊,委相連;當代漢,無可言。言在東,午在西;兩日並光上下移。以此論之,陛下可早禪位。鬼在邊,委相連,是魏字也;言在東,午在西,乃許字也;兩日並光上下移,乃昌字也:此是魏在許昌應受漢禪也。願陛下察之。”帝曰:“祥瑞圖讖,皆虛妄之事;奈何以虛妄之事,而遽欲朕舍祖宗之基業乎?”

    ……!華歆、許芝、李伏這幾個王八蛋,連皇上都敢忽悠。可見,漢獻帝已經猥瑣到什麼地步了!不用其他人了,我都得勸他,別遭那個罪了,該給人家的快給吧!祖宗之基業也不是你打得,如果劉秀還在,曹操想要公爵嗎!

  • 6 # 星火辰

    曹操稱“魏”而不稱“曹”充分說明了曹操是個聰明人、宣傳家,“魏”的國號絕非僅僅是曹操封爵那麼簡單。

    一、好些朋友說曹魏的“魏”國號只是來自於曹操的封爵魏公、魏王,真的有那麼簡單嗎?

    為了證明這個說法,有些朋友們舉出後來的晉國號來自於司馬家的封爵,唐國號來自於李淵的封爵,那隋文帝楊堅的封爵本是隨公,他幹嘛要改成隋字呢?由此可見,開國帝王想要改動自己的國號是完全可以的,並非非要按自己的封爵來。

    晉國號,從本意上說就還有再前進一步的意思,所謂“晉者進也”。唐國號不但有美好盛大的意思,關鍵他與遠古聖君堯帝緊密相連,因此李淵死後的諡號裡有神堯的稱謂。楊堅嫌隨字走之底不好,給改了隋。

    要說曹操的魏公、魏王稱號,朋友們難道覺得是漢獻帝的朝廷隨便給封的嗎?不經過曹操首肯就可以嗎?要知道,那時候的漢朝廷都在曹操的掌控下,漢廷決策的主要官員實際上就是曹操的親信大臣。

    “魏”的國號,絕非虛來。

    二、“魏”的國號,至少有以下幾層意思

    1、曹操的魏公、魏王。這點許多朋友大多說到了,然而實際上是以果為因。曹孟德干嘛自己要選個魏公、魏王當?可選的國號多了去了。下面幾點才是真的原因。

    2、曹操興起於魏地。曹操是譙縣人,戰國時屬於楚地。然而曹操卻起兵於陳留己吾,陳留就在開封,戰國之大梁,是魏國都城。而且曹操當東郡太守的東郡屬於魏地,許昌附近也有一部分屬於魏地,後來遷到鄴城也曾是魏文侯的陪都。

    3、廣泛流傳的“代漢者當塗高”的讖語。這句話在當時流傳甚廣,因此被許多野心家所利用,因為對人心的影響是巨大的。袁術膽敢稱帝,就是因為他真的相信了自己就是“當塗高”。按照曹魏的解釋,“當塗高者,魏也”。魏這個字,在古代有一個意思是高大的樓臺,當塗(途)而高大的,正是“魏”。

    4、魏符合古代王朝流轉的五行學說。東漢後,漢為火德越來越明確,人家魏為土德,火生土,以魏代漢便有了天道的依據。朋友們以為曹丕篡漢後的年號“黃初”是怎麼來的?黃是土的顏色,黃初就是土初。

    5、何況“魏”本來就有高大的意思,而且從古以來都是大國、名國。“魏,大國也”。

    事實上,後面四個意思是形成一個王朝更替的邏輯的,至少符合當時人的邏輯。大體是,曹操興起於魏,而魏有取代漢的天意,取代漢的魏會光輝盛大。

    如此,朋友們還會覺得“魏”國號只是來自於曹操的爵位嗎?事實上,曹操自稱魏公、魏王(雖為漢封,實則為自稱),和曹魏建立後稱魏,這都只是個結果而已。

    三、曹操為什麼不建立曹國?

    因為以姓為國的極少?這其實也是解釋不通的。人家陳霸先不是弄出個陳朝來嗎?著名的嫪毐更自戀,用自己的名弄出個毐國來!

    要解釋這一點,扯遠點就要說到姓氏的來歷了。人家曹操的曹姓本來來自於周朝的姬姓,是周朝的王子。既然如此,曹操建立“周”都可以,幹嘛非要糾結一個小小曹國。

    關鍵問題在於,曹國在周朝時不過一個影響不大的小國,還出了曹共公這種荒唐搞笑的人物(想看傳說中的駢肋,偷看晉文公洗澡),而且“曹”根本不具備以上“魏”國號的巨大優勢,曹操幹嘛非得自己找麻煩,強弄個曹國出來?

  • 7 # 三叔小記

    以皇帝為主體,父子世襲,一家之天下,就是所謂的“朝代”。既然據“國”為私有財產,自然得有“名號”,也就是“國號”。如知名的“漢”、“唐”、“明”等。

    雖然“國號”的取名、命名各不相同,有某種理由,或起源於地名,如魏、漢;或起源於爵名,如隋、唐。又或取名為某種特殊的含義,如金,金之堅固。

    等等,但都是大事,都不是隨心所欲想出的,都不是即興之作。那曹操為什麼取名“魏”,而不是“曹”呢?

    從建安十七年開始,曹操便一步又一步,位極人臣。

    建安十七年,曹操可以如西漢初年的蕭何,劍履上殿;

    建安十八年五月,曹操加九錫,獲封公爵,建魏國,都鄴城。可置百官,如漢初的諸侯王一樣。七月,建宗廟。之後,曹操嫁女給漢獻帝;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進封魏王。

    曹操敗袁紹,一舉佔據鄴城。隨之也將它作為戰略據點。鄴城之西,乃由北向南綿延的太行山。南有黃河,天然屏障。隔河對岸是洛陽。北是太行山山前平原,河流密佈。東呢,地勢低窪,平原地區,也是農業區。

    鄴城滿足曹操此時的需求——以此為大本營,然後統一北方。這也是曹家之本基,所以曹操著力規劃,改建鄴城,興建水利工程等。這裡,也成為了東漢的政治中心。後來,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也都曾先後在這裡建都。鄴城是割據時的最佳都城。而這種優勢在袁紹時已經初步顯露,袁紹的謀臣沮授說:

    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還大駕於西京,受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

    袁紹失敗,但曹操做到了!

    別的地方不選,曹操偏偏選鄴城,原因就在這裡。鄴城又是魏郡治所。漢獻帝自然以“魏”之名,封曹操為魏公,進而魏王。

    之外,還有兩個原因

    第一,魏,喻巍。巍,高也。魏魏,高大的樣子。高者必大。魏,寓意美好,是一個好字;

    第二,當塗高者,魏也。當然,這屬於讖緯之言。不過,袁術認為應在他身上。實際上,塗,泥土,泥土可成路。但為何不可以成樓臺?塗高不就是樓臺嗎?樓臺,不就是魏字嗎?

    綜上所述,不同意讖緯之言……魏,得源於地名,且寓意美好。類似高祖劉邦的“漢”,漢得源於地名,且漢,天漢,美好不?

    最後,呼應開頭。曹操死後,曹丕接班,又讓漢獻帝禪讓。國號“魏”!為作區別,稱作“曹魏”。所以,曹魏的“魏”這一國號,最初是地名演化為爵名,最終爵名進化為國號的。類似,劉邦的“漢”也是。

    參考文獻:

    裴松之注的《三國志》。

  • 8 # 波雲星

    這是個好問題。

    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軍等百官。獻帝還准許其“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如漢丞相蕭何故事。

    二十一年(注:公元216年)春二月,公還鄴。三月壬寅,公親耕籍田。夏五月,天子進公爵為魏王。

    216年,獻帝傳載詔曰

    今進君爵為魏王,使使持節行御史大夫、宗正劉艾奉策璽玄土之社,苴以白茅,金虎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至十。君其正王位,以丞相領冀州牧如故。其上魏公璽綬符冊。敬服朕命,簡恤爾觽,克綏庶績,以揚我祖宗之休命。-《三國志》

    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王子皆為列侯。託名漢臣,受制於許都的漢獻帝,曹操專心在鄴城經營,與皇帝無異。

    以封地作為國號的考慮

    在異姓改朝換代過程中,不是姓氏不可以作為國號,而是為了不留亂臣賊子的惡名,權臣們總是偽裝成前朝皇帝的主動禪讓,新國號還襲用前朝賜封的封地名,而不是自己的姓氏,以塑造自己忠臣形象和政權合法性。

    晉大夫畢萬以軍功受封於魏,卜偃為其占卜曰:“畢萬之後必大矣。萬,滿數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賞,天開之矣。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民。今命之大,以從滿數,其必有眾。”----《 史記· 魏世家》

    公元前661年, 晉獻公滅姬姓魏國,並把魏地封給功臣畢萬。公元前636年,因隨公子重耳出亡有功, 晉文公繼位後,令畢萬之孫魏犨承襲魏氏的封爵,列為大夫,治所在魏邑(今魏縣)。公元前453年,韓、趙、魏 三家分晉局面形成。公元前445年,魏斯繼位,自稱諸侯,史稱“魏文侯”。公元前445—公元前396年, 魏文侯在位期間招賢納士,勵精圖治、率先稱雄七國,奠定了魏國百年霸業。畢萬封有魏地,乃是史書中的大吉之兆。

    反觀曹國,周代諸侯國之一,國君姬姓、伯爵。曾與晉、魯同為“十二諸侯”之一。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逃亡到曹國,曹共公無禮對待,遭致重耳怨恨。曹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晉文公伐曹,俘虜曹共公,曹國淪為中原地區的二流諸侯國。二百餘年晉楚爭霸,曹國更成為了受害者。曹伯陽十五年(公元前487年)正月,宋景公出兵進攻曹國,晉國坐視不救,曹伯陽被殺,曹國滅亡。

    代漢者,當塗高也”語出今已失傳的《春秋讖》,尤其在漢朝還沒有滅亡的時候,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漢武帝就感嘆過“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太平御覽)、公孫述和光武帝也為此進行激烈的討論(《後漢書》)、另外當時有女巫對李傕說:“塗即途也,當塗高者,闕也。傕同闕,另極高之人謂之傕。”

    下邳闕宣聚觽數千人,自稱天子;徐州牧陶謙與共舉兵,取泰山華、費,略任城。秋,太祖徵陶謙,下十餘城,謙守城不敢出。

    初平四年(193年),闕宣在徐州聚眾數千人,自稱天子,徐州牧陶謙見他勢大,一面謊報朝廷他在進行討伐,暗地裡卻與之聯合。闕宣參加了與曹操爭奪徐州的戰鬥,但後來跟陶謙翻臉,這個“皇帝”被陶謙殺了。

    術怒曰:“吾袁姓出於陳。陳乃大舜之後。以土承火,正應其運。 又讖雲:‘代漢者,當塗高也’。吾字公路,正應其讖。又有傳國玉璽。若不為君,背天道也。吾意已決,多言者斬!”遂建號仲氏,立臺省等官,乘龍鳳輦, 祀南北郊,立馮方女為後,立子為東宮。---《三國演義》

    根據“五行終始論”,劉漢統治的漢朝屬火德,取代漢朝的土德,”四世三公“的袁姓屬於土德;而且袁術自認為“代漢者,當塗高”就是指他自己,“術”是城邑內的道路,“公路”指的也是路,而“塗”被他理解為“途”,也是路的意思,所以“塗高”就是他袁術。建安二年(197年)春,袁術在壽春正式稱帝,設定後宮及百官,改壽春為淮南尹,一切與真皇帝並無兩樣,只是實力不濟,兩年後被曹操消滅。

    曹丕繼任魏王,為代漢做了充分的輿論準備,不斷有易世的“祥瑞”出現。既然要代漢,就得正面迴應“當塗高”話題,非得把自己跟這句神祕預言扯上關係,”禪讓“才算圓滿。

    春秋玉版讖曰:‘代赤者魏公子。’春秋佐助期曰:‘漢以許昌失天下。’故白馬令李雲上事曰:‘許昌氣見於當塗高,當塗高者當昌於許。’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魏當代漢。今魏基昌於許,漢徵絕於許,乃今效見,如李雲之言,許昌相應也。

    兩日,昌字。漢當以許亡,魏當以許昌。今際會之期在許,是其大效也。易運期又曰:‘鬼在山,禾女連,王天下。’---《三國志》

    至於“塗高”的解釋,許芝認為宮殿祠廟前面通常都建有兩個高大的臺子,臺上有樓觀,在兩臺之間留有空闕的地方,所以這種建築稱“雙闕”,它們都很高大, 而“魏”字的意思就是高大,《周禮》有“乃縣治象之法於象魏”,《淮南子》有“魏闕之高”,許芝認為“當道而高大者魏”,“塗高”真正指的就是曹魏。

  • 9 # 小劉解讀

    曹操是名正言順的“魏王”,所以建國“魏”。比如漢高祖劉邦的漢王,他也稱漢,而不是稱劉。還有宋太祖趙匡胤,封地在宋,所以建立宋朝而不是趙。

  • 10 # 晚亭與落霞同暉

    首先弄清一個概念,一個王朝的興起或建立,很少以自己的姓去命名的!

    至於後來有李唐、趙宋一說,皆因中國歷史上稱唐稱宋的朝代有幾個,加以區別而已。

    曹魏政權的建立,是曹操打下的基礎,由兒子曹丕來完成。

    他的魏武帝也是死後由兒子曹丕追封的。至於為何不直接稱曹而稱魏,上面已做充分說明,不再贅述。

    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司馬氏複製了曹篡漢的模式。才有了又一個大一統王朝一一晉朝的建立。這恐怕是曹操生前未預料到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辣椒底肥可以用二胺嗎?